(3)同字之变
同字变化见证了书家的功力和才情。众所周知,王羲之《兰亭序》中21个“之”字的不同变化正是其出彩之处。相比行草书来说,篆书变化更难。
同字之变可分为两类来看:一是不同时期的同字,可以看出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发展变化不断走向成熟,二是同一作品中的同字变化,以《处世论》和《弟子职》二作品为例,可以看出邓氏的才情和功力。
先看不同时期的同字。主要例字选自《处世论》,相比较的例字选自其他作品,以期看出一些变化规律。
笔画变粗是一个明显特征。此外,在行笔方向和字形结构上也有很大的调整。
两个“之”字,前一个因为笔画细,三笔竖向线条差不多,而后一个“之”字则多了圆融的特征,且起笔有不同变化,横画也略带弧度,饱满劲健,富有张力。
两个“气”字,前一个起笔尖利,但不影响整体格调,以圆转为主,尤其是“
”处笔画一气呵成,后一个“气”字起笔藏锋,“
”见方,中间已有承接之笔。
”伸出,造成字形振荡不稳,而后一个“灵”字末横画加长,感觉字形重心平稳。这就是成熟期相对于初创期的调整,明显更佳。
两个“必”字一松一紧,后字更加紧凑,一方一纵,韵味大变。
两个“此”字,前一字错落有致,后一字将“
”笔画移至“止”部之下,变成纵长结构,表明后期创作更加随心所欲。
两个“所”字,区别在于最后一笔的起笔方向,字势和趣味立见差异。
”略见方折,无大的变化,这表明书家一生有自始至终所保留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