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时敏二十五岁小像,曾鲸绘,顾秉谦题款,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自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西田主人等,江苏太仓人。首辅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崇桢初以荫官太常寺卿,故被称为“王奉常”。入清不仕,隐于归村。工诗文,善书。隶追秦汉,榜书八分为近代第一。擅山水,少师董其昌,上溯元四家,所作尤穷黄公望阃奥。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在清代影响极大,形成“娄东画派”。与王鉴、王、王原祁并称四王,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作为清初画坛领袖,王时敏奖掖后进尤不遗余力,王、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

仿宋元六家山水册

2 10 9 8 7 6 5 4 3

《仿宋元各家山水》册页十开创作于顺治四年(1647),烟客时年五十六岁。此老晚年之作,大都倩三子王撰或廉州、石谷等人捉刀,就中尤以石谷为多。如上海博物馆藏《为射老年翁作山水》散页(1673)、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为藩周兄作山水》册十开(1666)等等,皆属此类。此册杂临米友仁、赵孟、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诸家笔意。设色者四,墨笔者六,笔力苍郁,神采焕然,宋元遗则,毫发无遗,当为烟翁盛年亲笔合作。据册后同时杨补长跋,知烟客此册完成后,即付其子王揆永为留藏,传为家宝。清初四王传世作品,以烟客最为少见,且多庋藏于国家文博机构,散落民间几如星凤。即故宫上博所藏,亦不过四五事而已。如此煌煌十开大册,且品相完好如斯者,实属难能。近代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得此佳什,亲为签题,推为上品,其非寻常泛泛之作可知! 原跋者杨补(1598-1657)字无补,号古农,白补。父润,字伯雨,自号联江,豫章临江府清江(今江西清江)人。杨补生于吴,为长洲布衣,甲申(1644)后隐居邓尉山。工诗,善山水,落笔似黄子久。好游虞山,揽取其烟峦雨岫以丰富笔墨,时以遗民处士称之。与杨文骢友善,笔致亦相近。有《怀古堂诗选》。顾氏过云楼旧藏《四贤为无补作唱酬山水》卷(中贸2005年秋拍Lot2181)作于崇祯十一年(1638),细读卷中诸家题识,可以看出杨补与同时杨文骢、张学曾、恽向等人的深厚交谊。此卷第二段为王时敏仿一峰笔意山水,画中并题云:“白补社兄画格画学高妙渊深,独步海内……”对杨补的画艺推崇备至,服膺之情溢于言表;同样,杨补在此册题跋中,也对王时敏其人赞不绝口,并将他与明末画坛宗师董其昌相提并论。烟客、无补本为笔砚之交,了无文人相轻陋习,先贤风谊,乃不可及如此。杨跋写于此册完成后的第三年,这是他在王家古期斋中第一次见到这套册页。从跋中“几欲剖胸怀去,而不敢夺我端老家宝,眷眷不能忘情……如饥者获餐”的语气,不难想象他初见此册时欢欣雀跃的兴奋之情。“古期斋”是王原祁作品中常见的一方印鉴,估计就是其父王揆的一个斋号,并被王原祁沿用的。 王揆,字端士,一字芝廛,太仓人,原祁父。时敏九子,揆居其次。邓文如《清诗纪事初编》称其“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以推官用,不出。康熙十七年(1678)诏举博学鸿儒,巡抚慕天颜疏荐,力辞。卒年七十一。”可见相比在朝为官的兄弟,他并不十分热衷于政治。王揆工诗文,与弟撰同属“娄东十才子”之列,有《芝廛集》。 题签者李经畲(1875-1908),字伯雄,号新吾,别号谲洲。瀚章长子。光绪壬午年(1882)江南乡试举人,庚寅(1890)恩科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翰林院撰文、侍讲,实录观提调,兵部武选司员外郎。 (文/高鹏) 著录:1.《百年光华·贺徐邦达先生百岁华诞》第26-37页。 2.《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展览图录(贰)》第104-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