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中国文人大都爱竹,在《世说新语》等不少古籍中都记载了有关文人爱竹的故事和古人对竹子的审美观照。竹以其正直挺拔、高风亮节的特性,成为文人画家所推崇的描绘对象。宋代徐庭筠在《咏竹》中写道:“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这句诗对竹子的品性进行了很好的概括。在中国绘画史中,唐宋时期便出现了以“岁寒三友”为题材的画作。这时,竹子已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到了明代,由于朱元璋对文人和画家的迫害,梅兰竹菊更是成为文人、画家笔下的常客。清代以后,出现了以郑燮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将竹画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众多画家借墨竹抒发内心情感,同时还出现了与墨竹相关的画论。可见,竹画在中国画发展历程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中国绘画史中,北宋画家文同以画竹著称,而文同的知己苏轼亦喜画墨竹。二人竹画作品的神韵直接影响了后代文人画的绘画技法和审美倾向。元代以后,墨竹大家辈出。清代墨竹画开始走向写意风格,不拘泥于形似,而是以势取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诸昇便是这一时期墨竹画家的代表。诸昇,字日如,号曦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他师从鲁得之,善画兰、竹、石,所绘雪竹尤佳,亦能绘山水。他的作品《竹雀图》扇页(见下图)体现了他在构图、技法以及气韵、意蕴等方面的较高水平。
诸昇《竹雀图》扇页为金笺设色,纵16厘米、横47.5厘米,现藏于广西博物馆。画家在画面右侧自题:“乙巳夏日,诸昇。”下钤“诸昇”朱文长方印。此作的创作时间正与所描绘时节相符。作品构图新颖,画面看似左右对称,实则各有轻重。四只云雀形态各异,相互顾盼。画面左侧的三只云雀似乎正在招呼画面右侧那只展翅而飞的云雀一同落于竹叶间休息。从画面可以看出,画家对自然物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细节的描绘生动准确,使雀鸟灵动机敏的动态和生动活泼的神态跃然纸上。四只栩栩如生的小巧雀鸟形成互动关系,在连接画面左右气韵的同时,又传递着一种心灵交融的美妙感觉。墨竹取折枝、小景式,画家着重表现了竹梢的摇曳多姿之势。画面中的竹叶有着浓淡、虚实的变化,突出前后的空间纵深感,于端庄中透出生机。在对竹叶的描绘上,画家下笔劲利,实按虚起,一抹便过。竹叶老嫩有别,以“个”字形、“介”字形和“人”字形相互穿插,化合出千叶万叶,阴阳向背均有所展现。从竹叶的姿态可以推测出,此画描绘的是夏之竹。竹子枝稠叶茂,柔和而自然。清风徐来,竹叶轻摇生姿。画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使竹子浓淡相交、错落有致。画家还把叶梢翻转的细节一丝不苟地描绘出来,使画面生动而无滞涩之感。诸昇画竹师法自然,通过仔细的观察展现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之美。将自然界中的竹子转化为具有艺术之美的墨竹画,需要画家进行精心的艺术加工,才能使作品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在此作中,画家没有一味地描摹自然之竹,而是将竹子“冗繁削尽”,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其中,展现出具有自身风格的绘画面貌。
古代文人讲究“养气”。在墨竹画与文人意趣相融合的过程中,文人画家将墨竹人格化,将自身的气韵绘写进墨竹之中。元代倪瓒以“胸中逸气”外化为墨竹,其所绘墨竹于飘逸中透出风骨。明末清初鲁得之说:“写竹直以气胜。”清代李景黄在《似山竹谱》中写道:“画竹三昧,‘神气’二字尽之。”从诸昇的传世作品可以看出,画家着重展现竹子的气势,其笔下的墨竹或苍劲挺拔,或秀丽洒脱。他没有对自然之竹进行简单的再现,而是用充满写意性的笔调将竹韵展现出来,将心中之竹和自然之竹融为一体。他的作品既不失法度,又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旧有程式,令画面洋溢着鲜活生动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