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书法在赵孟頫的整个笼罩下,元代的知名书家多为其朋友及学生,虞集便是其中的一位。作为学生辈的虞集(1272—1348)年龄小赵孟頫18岁,虞集任职翰林院时是赵的下属,虞集的书法深受其影响。虞集在元代并不是作为一位单纯书家的面目来出现的,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是朱熹四传弟子吴澄的学生,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虞集以治经名世,平生为文万卷,然十仅存二三,其著作的元代刻本即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道园遗稿》《伯生诗续编》《翰林珠玉》五种。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进入奎章阁的虞集俨然成为文人领袖,其因仕宦显赫、才情卓著成为元代诗坛的主要领导者,引领了元诗的发展趋势与主导风格。
虞集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法,清淡隽雅,其书名为文名所掩,是继赵孟頫之后赵氏书家群中的领袖人物。虞集书法,篆、隶、行、楷、草诸体皆善,赵汸在《邵庵先生虞公行状》中云“其书篆、隶得汉人笔意,行、楷直抵晋唐。虽以书名家者,咸推让焉”,陶宗仪《书史会要》中称他“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虞集的书法主要留于鉴赏题跋,流传作品不多,个性也不够鲜明,“随人作计终后人”,湮没在历史大潮中,于今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般来讲,虞集的书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岁即大德五年(1301年)以前,第二阶段是大德六年至元统元年(1302—1333),第三阶段是1333年离开奎章阁回江西隐居直至去世。应该讲,虞集人生的辉煌是在第二阶段,其书法高峰也在这一时期,尤其他在奎章阁这段时间所书的作品最为精妙。随着书法实践的增多,他的书法技巧和形式得到进一步的锤炼,其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晚年寓居的虞集患有眼疾,影响了其创作,数量、质量都不尽如人意。
虞集善书在当代即颇有名声,他的书法成就基于两大因素。一是其深厚的家学渊源。虞集的五世祖是宋代著名丞相虞允文,吴宽评说虞允文的书法“虞忠肃手帖,词语详雅,气象雍容”。虞集的曾祖虞刚简曾与南宋著名学者魏了翁、李心传等人在蜀地讲学,“非洙泗伊洛之道不言”,由于虞刚简等人的教诲,蜀地之士“尽知周、程、张、朱传授之旨”。虞集的父亲虞汲与吴澄交情甚厚,是吴澄“草庐学派”的讲友。另一方面家学来源于母族杨家,其外祖是南宋国子监祭酒杨文仲,虞集五岁时随全家跟杨文仲守备岭外,母亲杨氏即口授《论语》《孟子》《左氏传》以及欧阳修、苏轼之文。
二是虞集受教于名师。虞集的老师吴澄善篆书,《书史会要》称其“深究六书之义,直用篆法而结体加方,以成一家之法”,著有《论篆隶》。在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下,理学上追求统绪的观念渗透到虞集的书法观念中,形成了他儒家正统的书法观。元代当时的主流书风是赵孟頫提倡的复古主义思潮,布衣到京的虞集初见赵孟頫书经之时已为赵氏的精湛书艺所折服。二人在为官时多有交集,仁宗延祐年间,他与赵孟頫同官翰林院,且为赵的下属,常在一起探讨学问、鉴赏书画,加上二人分别是赵家王孙、故宋名相之后,有着许多相同的人生感受,在仕与隐的抉择面前有着同样的矛盾心理。虞集的“道园”之号就是因为赵曾为虞集书“道园”两古篆字而来。
虞集这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胡虔《汲水蕃部图》(见上图)题跋之作整体纵40.9厘米、横54.9厘米。作品楷书而带行意,《汲水蕃部图》中有虞集、柯九思、李泂、揭傒斯四人题诗,又有“上上神品”四字,尾有“臣柯九思进”。虞集所题诗文收在《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一应制录中,题曰:“驼车度碛辄数日,老马跑沙泉水溢。槖囊盛满不辞劳,徼外天山雪千尺。君不见,圣明天子恩泽多,旁及四海犹翕河,昆虫草木感余润,拟献醴泉甘露歌。侍书学士臣虞集奉敕题。”这是一首奉敕题画诗,因是题画,尺幅不大,六行共69字。从章法上来看整件作品可以分为三部分,前三行为第一部分,书写自在从容,用笔清徐,结字工整,秀美隽永,法度森严;第四五行为第二部分,书写较前三行略为放松;最后一部分是虞集的题款,字形约为前五行的三分之二强,或许由于书写熟练的缘故,最后的题名落款更为自由、轻松。从此题诗看,虞集明显受赵孟頫的影响,两人在书追魏晋的角度上是一致的。但两人不尽相同。相较而言,虞字不及赵字丰腴,略为清瘦,在笔画转折处略硬,下笔沉实,骨力上似乎略强。整体章法布局疏朗,颇有杨凝式《韭花帖》的散淡气息。在作品中原本字距、行距略有接近,但“圣明”两字因制抬头易行,以表对天子的顶礼膜拜,且“圣”字高出半字,正因如此,留出“见”字下方的空白,给人以空灵的感觉。奉皇帝之命来书写,多数人会诚惶诚恐,未必能够自如地书写,而虞集却未如此,书写得并不拘谨,“劳徼”二字的颠倒也是一钩了之。或许这正是虞集的文人高致,此题画诗也成了虞集书法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