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绘画史中,“画派”之说由来已久。苏轼画竹学文同。文氏官湖州,人称“文湖州”,故学其画竹的这群人被称为“湖州画派”。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等人对文同也多有承继。同样活跃于江苏的“金陵八家”却取法不一、风格各异,但他们的作品展现出的精神与格调又相对统一。前两派有师承的密切关系,而后一派主要由志投意合、道同艺别的画家组成,相较前两者界定标准更宽泛一些。金陵画派的画家大多淡泊功名,视庙堂如泥塘,喜悠游天地间,只与诗文、书画为伴,偶有雅聚,交语无多,唯挥毫遣兴抒怀而已。有论者称,高岑在“金陵八家”中的成就仅次于龚贤。高岑不仅善画山水,也精于水墨花卉。他从学蓝瑛,又上宗董源、巨然,得苍润、生动之格调。之后,他又学习黄公望空灵简朴、沈周“粗服乱头”之笔意,兼得北宗山水方峻硬朗之致,并将多家画法融会贯通。高岑不同时期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面貌,笔墨由早年的平实工稳转变为中年以后的鲜活空灵,绘画方式也从师古人、师造化上升到师心的境界。

1高岑《山水图》(见上图)为绢本设色,纵208.5厘米、横57.2厘米,现藏于广西博物馆。画家在画面左上角自题:“闲将一幅代山行,不到山中趣自生。几树柳丝摇曳出,青山分外起予情。石城高岑并题。”钤“高岑之印”白文方印、“窠园”朱文方印。这是一件两米多长的大中堂画作,画面展现出雄奇气势的同时又含有深幽、淡远的意境。在构图上,画家将高远法和深远法相结合,同时又使远山、远水略具平远之意。山石坡脚参差叠出,柳树于雾霭中婆娑隐现,芳草萋萋,小舟轻渡,远帆渐渐消失在水天交接之处,山脚树石之间露出两三间错落的茅舍。近景舍中有二高士正在欣赏山川美景,感受盎然的绿意。此作没有艳丽的设色,没有繁复的构图,一切景致都显得从容淡定、和谐自然。画面中,山川峻峭,风骨嶙嶙,领带万类,犹如士人坚挺之脊梁;云水灵动,韵风习习,传扬千古,犹如诗家委婉之吟哦;雾霭朦胧,逸趣融融,笼罩天地,犹如隐君玄远之真言。此作无南宗文人山水画的软弱柔媚之气,皴擦、渲染均爽朗酣畅、干净利落而毫无拖泥带水的腻滞感,笔墨显得豁达干练,气韵富有丰饶之美。同时,此作亦不失南宗山水之内蕴,避免了北宗山水刻画过甚之弊。此作融合了南北宗山水画的技法和意趣,且具行画之精工、文人画之趣味;用色虽少,却有画龙点睛之美,与常见的大小青绿、浅绛、水墨法格拉开了距离,从而展现出自家风貌。

师古人、师造化,实际上都是在为师心做准备,师心自用才是创作的最高境界。高岑的创作便是从师古人、师造化上升到了师心的境界。他的作品往往不是对现实场景的直观再现,甚至也不是对某处景观进行理性剪裁、改造后的产物,很可能是画家凭长期的积累和当时的心境臆造而出的。虽然如此,他的作品仍给人合乎自然之感,达到了如画家自署的“闲将一幅代山行,不到山中趣自生”的境界,从侧面展现出画家以臆造写心、写神的创作思想。

高岑(1621-1691),字善长,又字蔚生,号榕园,浙江杭州人,居金陵(今南京)。他为人清高,淡泊功名,精研诗文、书画以富学养。作为明末遗民,他耳闻目睹了许多降清的官吏和俯首低眉的顺民,看透了世态炎凉,执意坚守高洁的人格。他的作品展现出对儒、释、道真谛彻悟后君子隐逸式的自我寻归,以及对势力争夺与纷乱红尘的规避和远离,显现出画家于笔墨和自我品格方面的修炼和沉淀。在观赏他的作品时,人们总会被那种静谧幽深的意境所感动,被带入画境之中而忘却尘俗浊物,与天地山川气通神畅,获得怡悦的心情。这便是高岑留赠给后人的精神乐园,而其作品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也在此方面得以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