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万千骏马腾,烟云弥漫舞蛟龙。饱润灵机盈紫气,唯道集虚响雷霆。”欣赏张坤山的书法作品或为其作评,不由得口占小诗以抒感怀。同时,心性和笔性这两个概念也深深回荡在脑海里。因为话题太宽,还是顺着笔者对坤山先生书法艺术总体判断的四句话来展开。

作为当代书坛有广泛影响的军旅书家,数年来坤山先生坚持创作与理论同进,崇尚并践行德艺双馨,融古汇今,其五体书法皆见气候。尽管用“入堂奥,化经典,事创新,开气象”这四个短句难以准确概括其人其艺,但这非常切合于前面提到的心性与笔性的话题。

首先是“入堂奥”。自然是指坤山先生数十年不走捷径,去除浮躁,日课临摹,潜心研究领会魏晋唐宋碑帖及书论文章,肯下苦功,能做真功,终于登临堂奥,得传统衣钵。

其次是“化经典”。这是指坤山先生喜于儒释道兼修,于诗词、楹联、国画同好,全面提升学问、修养、气质、性情。能从文化源头上拓宽、扩充自己的心性,这或许就是他能深入对经典书法的理解、师法与化用的原因。

再次是“事创新”。笔墨当随时代,坤山先生长期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使作品更臻丰富完善这样一种探索性的审美指向和追求过程中,而且他的“与时俱进”可以说是与自然、无为、随性的心态观照同步的。

最后是“开气象”。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数十年在书法道路上矢志不渝如愚公移山般的努力,再加上随着心性的长期滋润和笔墨技巧的日益练达,坤山先生五体书法水到渠成,皆成气候。他的书法作品或见春动枝头俏丽,或孕夏壮山河辽阔,或纳秋染紫气斑斓,或蓄冬藏沉稳恬静,各种书体的作品似乎都暗合着大自然律动的节拍,实则是他心手合一、信手拈来的业已形成的属于他个人独有的书法风格与气象。

张坤山的“童子功”始于十龄。在亲近传统的路上一路走来,他先习《玄秘塔》《多宝塔》,继而《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后专心于《广武将军碑》《嵩高灵庙碑》及“二爨”等北碑几十年,其后又写《圣教序》《十七帖》《平复帖》,再后沉浸于何绍基、赵之谦、傅山、祝允明等明清诸家,对徐生翁、谢无量、于右任、王蘧常、沈曾植等近现代名家也多有关注,至于汉碑和金文也下过大功、付出苦功、做过实功。所以我们现在才能看到坤山先生笔下的篆书,既取法《散氏盘》《毛公鼎》《石鼓文》,也可见黄宾虹的笔致;隶书是法乳《西狭颂》《石门颂》《张迁碑》,也能体会到近现代名流的意趣;楷书则师法钟繇、右军及褚遂良和赵孟頫;行书以《圣教序》为宗,亦取法于右任、谢无量、黄宾虹;草书宗法并融汇怀素、祝允明、傅山及于右任诸家。如此融古汇今的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则不易。

概而言之,张坤山书法属于大气开张、古朴苍茫、雄强厚重、格调高古的风格。作为一名创新意识极强的书法家,他长期处于一种探索性的艺术指向。他崇尚传统,日课经典。虽然非常清楚专攻一体或专精一家容易成功,但他面对容纳诸多书体的浩瀚书海,其内心审美一直处于一种变化动荡之中,从来没有稳定过。于是,无论哪种书体,无论哪家哪派,他见到经典就临,翻开名帖就写,而且是顺其自然地写,随着性情地写,是让自己不戴任何枷锁轻松愉快地写,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求专精,但求精彩”。此种无为无不为的心性,长此以往必然会唤醒无为而无不为的笔性。所谓水到渠成,正应了那句“无意于佳乃佳”的古训吧。过去书法界称张坤山是“主打草书,大气磅礴”;如今,早有名家赞张坤山“书法路子宽,五体兼擅”了。

有评家说张坤山“以碑学为基,篆隶楷行草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以碑学作为创作源头,或以碑入草,草书古朴凝重、老道苍茫;或以碑入篆,金文作品多了古风古意;或以碑入隶,隶书线条更为涩辣生动;或以碑入楷,使其楷书作品朴茂沉静;或以碑入行,使行书作品张弛有度,蕴藉深远。他对于书法本体的深度挖掘及对五体书法涉猎的深度,大大提升了其作品的审美境界与格调,也铸就了他碑学色彩极浓、内涵极为丰富的书法语言。欣赏他的五体作品,不论鸿篇巨制还是小品短文,既含传统,又凸显创新,既具匠心独运之妙,又暗合自然道法之趣,令人陶醉于一种高古、豪迈、博大、沉雄的审美境界中。正如李铎先生所言,张坤山的书法创作“是古典主义美学观的流露和反映”。

真的是可喜可贺啊!张坤山凭着自己半个世纪的矢志不渝的真功历练,以其独有的心性与笔性,全面吸收传统经典的营养,融汇化用培育出自家五体书法的语言,在中国书法继承与创新的经纬线上找到了既属于自己又引人注目的崭新闪亮的坐标。(张坤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维权鉴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海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