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昭陵碑林藏碑刻

1昭陵是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礼泉县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现代考古通过对整个陵园的实地考察,已确认昭陵有193座陪葬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夫妇合葬墓,因而,陪葬人数远远超过200人,或有300多人;陪葬墓数目之多,是历代帝王陵寝之冠。

陪葬墓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秦琼、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李勣)、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

昭陵还分布有功臣贵戚等陪葬墓167座,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一个庞大的陵园。陪葬墓的石刻极为精美,温颜博墓前的石人,魏征墓碑首的蟠桃花饰、尉迟敬德墓志十二生肖图案和石椁的仕女线刻图等,皆为当时艺术精品。从墓内还发现大量的精致的工艺品,例如李绩墓中出土的“三梁进德冠”,花饰俊美,据说唐太宗亲自设计了三顶,赐予最有功之臣,李绩得了一顶。众多陪葬墓衬托了主陵的宏伟气势,加之各墓之前又多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石碑之属,更能点缀陵园繁华景象。

2昭陵博物馆

3昭陵博物馆

4 6 5唐代盛行墓前立碑,墓室置志,昭陵碑林内有碑41通,墓志30余方,大都是初唐书法艺术珍品。史料记载昭陵原存墓碑80多通,由于历史原因地面仅存22通,人们誉之为“昭陵全碑”。这些现存碑刻和墓志,最早为唐贞观(627—649)中期的,较多则是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之间陆续建立的。这些碑石集中陈列在昭陵博物馆展室中,称为“昭陵碑林”。1978年,与昭陵出土文物同时开放展出。第一展室内陈列碑石20通,即“昭陵全碑”的绝大部分。第二展室内陈列着新发现的14通。墓前碑形体高大,刻工精美。两展室内还分别存放出土墓志11方,书法及刻工亦均精美。尤其是尉迟敬德夫妇的墓志,纹饰繁丽,是初唐“减底”花饰的精品,尉迟敬德墓志盖为“飞白书”,系至今发现的唐墓志中绝无仅有的书法品类。

7 8李勣碑 唐仪凤二年(677)刻。一直树立于礼泉县烟霞乡烟霞新村西李勣墓前(今昭陵博物馆院内)。螭首龟趺,身首高570厘米,下宽180厘米,厚54厘米。额篆书“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高宗李治撰文并书。书为行草,三十二行,行一百一十余字不等。碑题下“御制御书”四字及文末年款为楷书。碑下截凿损过甚,余则清晰。碑阴刻宋游师雄元祐四年(1089)题记。李勣为初唐名臣,出将入相达数十年。两《唐书》均有传。此碑笔致神采奕奕,后半尤见纵横笔势,有晋人风度。(注释均引自陕西文物志)

9
10段志玄碑 唐贞观十六年(642)刻。原存礼泉县昭陵乡庄河村北段志玄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为螭首,身首高334厘米,下宽105厘米,厚35厘米。额篆题“大唐故右卫大将军杨州都督段公之碑”。碑文楷书,三十二行,行六十五字。碑中部以下文字凿损较甚。段志玄为唐初大将,两《唐史》均有传。此碑未见撰书人姓名。然其书法方整,于正书时作一二笔隶书,显系六朝遗风。

11褚亮碑 约唐高宗在位时(649—683)刻。原存于礼泉县烟霞乡上岩峪村东南褚亮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298厘米,下宽110厘米,厚39厘米。额题“大唐褚卿之碑”,篆体兼隶,传为太宗所书。碑文隶书,三十六行,行六十五字,传为殷仲容书。此碑书法精工,金石家誉为“唐石之最佳者”。褚亮为褚遂良之父,两《唐书》均有传。此可补史之阙。

1213孔颖达碑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刻。原存礼泉县烟霞乡袁家村西孔颖达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蟠首方趺,身首高347厘米,下宽108厘米,厚35厘米。额篆书“大唐故国子祭酒曲阜宪公孔公之碑铭”。于志宁撰文,楷书,三十五行,行七十六字。碑趺榫口两侧均刻有字,其中左侧十八字,右侧二十二字,楷、草、行书相杂,似镌碑随意所刻。碑面凿损特甚,字多残缺。此碑世传为虞世南书,细检原石,首行“于志宁字仲谧撰”以下十八格全空,可知无书者姓名。但笔势遒美,盖善虞书者所为也。孔颖达两《唐书》均有传,碑中所记,可以补阙。

1415豆卢宽碑 唐永徽元年(650)刻。原存于礼泉县烟霞乡岩峪村北豆卢宽墓中,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361厘米,下宽100厘米,厚37厘米。额篆书“唐故特进芮定公之碑”。李义府撰文,楷书,三十二行,行六十九字。无书者姓名。但书法精健。惜碑字凿损过甚,上截多难辨认。豆卢宽两《唐书》未为立传,其事迹附见于其孙豆卢钦望传中。此碑叙事颇详,可补唐史之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