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从临摹到创作

一、临摹前的准备

临摹是书家毕生要坚持的功课,是时刻为创作做准备的。但是,这当中存在不确定性,临得好未必写得好,但写得好必定临得好。临摹好比存款,创作好比取款,没有存入,何来支出?这是一个非常浅显而直白的道理。不同书家,不同书体,自然有不同的临摹习惯,有一些独到的临摹方法,但总的宗旨必定是相似或相近的,要做到“和而不同”。具体就邓石如的篆书临摹来说,要注意三方面的准备工作,以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笔墨纸砚等工具的选择

书写工具主要包括笔墨纸砚。前三者都能理解,现在唯独对砚不大重视,这主要是因为时下普遍习惯用墨汁,方便的同时也舍弃了一些好的习惯。邓石如的斋号就是“铁砚山房”,铁砚磨穿,功夫至深。临邓石如篆书最好还是磨墨,而且要用浓墨。磨墨是一个酝酿的过程,培养耐心,对于做到意在笔先有很大的帮助。

笔的选择主要是考虑长锋羊毫。纯粹的羊毫笔与狼毫笔相比,笔毛柔顺而弹性稍逊,但绝非软而无力。因为羊毫的蓄墨量大于狼毫,含墨足、濡墨快、出水慢,加上生宣比较洇,写出来的笔画厚重,力透纸背,易得金石之味。熟练掌握了其性能后,能充分表现出圆劲遒婉的笔姿和枯湿浓淡的墨韵。清代碑学兴盛,羊毫配合生宣成为一个标志。但正由于其毫软锋长,不易掌握使转,所以有些书法家反对使用,初学者更是望而却步。然而正是书写时不能尽如人意,往往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借用蔡邕的一句话讲,即“笔软则奇怪生焉”,而就后世书家而言,就是“灵气”。邓石如巧妙地利用和发挥羊毫性软、行笔迟缓的特点,通过生拙的手法表现出金石之气,下笔遒劲浑厚,浓墨涩行,耐人寻味。

现在使用的纸张与过去也大不相同,粗分为生熟两种,生宣驾驭难,熟宣不易出韵味。但不管如何难,都要做足文章。书家对于纸张有一种选择性,与此同时也要注重适应性。应该多元尝试,熟悉和了解各种纸张的性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2.熟悉《说文解字》

篆书首先是正误要求,其次才是风格要求。对于《说文解字》的了解和掌握必不可少,古今差别在于——更恰当地说是落差所在——对于古人,《说文》属于必读书目,是常用书;对于今人,《说文》已是工具书,是有难度的。在篆书学习中,《说文解字》要时时阅读,遇到没有百分百把握的字形,就不要怕麻烦,拿出来翻一翻,做到温故而知新。篆书释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厚积薄发。按照流行的记述,为了学习篆书,邓石如曾手抄《说文解字》20本,把李斯的《峄山碑》《泰山刻石》、汉代《开母碑》、李阳冰的《三坟记》等每种各临摹100本,可见积累极其深厚。邓石如以《说文》为基础,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1《开母碑》拓片局部

2李阳冰《三坟记》拓片局部

3邓石如临《峄山碑》双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