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原字善之,一字韭石,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因绵州治巴西县,所以又称呼其为“邓巴西”。生于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卒于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享年71岁。邓文原博学善书,政绩卓著,宋末应浙西转运司试,中魁选;至元末年辟为杭州路儒学正;延祐年间迁翰林待制,出任佥江南浙西道庶政廉访司事;至治年间官至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邓文原著有《内制集》《素履斋稿》,今仅存《巴西文集》一卷,文风皆温醇典雅。他擅长行草书,初学“二王”,后学李邕,与元初的赵孟頫、鲜于枢齐名,有“元初书法三大家”之称。传世书法作品有《临急就章卷》《黄庭坚松风阁诗卷跋》等。
邓文原本幅尺牍为行草书,纸本墨笔,纵33.4厘米,横41.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共13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03字。其释文为:“记事顿首景良郎中执事,吴(旁注),辱交,邓文原。文原顿首景良郎中执事,比者棘闱中略获瞻对,然以远嫌,不能剧谈,至今以为欠耳。先尊府义士碑,下求恶札,俾得附名以传不朽,何幸如之。属以人事坌集,方能如来喻。令小婿附便奉纳,因具此纸,余唯珍毖,不宣。文原顿首。”
邓文原与赵孟頫相交甚早,因此,邓字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赵书的影响。赵孟頫的行草书圆润秀美,特别是对单个字体的结体的处理,能恰到好处地将笔画动势展示出来,邓字亦是秉持了这种严谨的书风特点。邓文原这件尺牍应为日常事务的书信往来,书写极其自由洒脱,毫无刻意矫作之态。整体观之,本幅尺牍的字间与行间关系十分和谐,尺牍的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稍有放松之感。特别是“俾得附名以传不朽,何幸如之。属以人事坌集,方能如来喻。令小婿附便奉纳”四行的书写,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出,书家在书写之时对行笔节奏与用笔态势的掌握已经十分纯熟。优秀的书家,如赵孟頫、鲜于枢等人,其书法可远观亦可近视。远观其动势,近视其用笔,远近结合方能准确地领会书家用笔的精妙与优美。邓文原的书法也不例外地展示了优秀书家的创作特点。近视之,其单字结体稍显宽扁,如“良”“然”“今”“能”等字略呈现左右宽扁之状。单个字体,特别是左右结构的字体,则左右偏旁稍稍分开,视觉上有透气之感,如“郎”“俾”“得”“传”等字。书家喜用圆转之笔,将棱角鲜明的方折之笔改换成圆润的转折笔画,如“俾”“名”“属”“方”等字的转折处,易方为圆,十分清晰可见。本幅尺牍的书写线条浓淡、粗细的变化也十分富有节奏感。邓文原与赵孟頫一样,对用墨十分考究,整篇尺牍也有明显的墨色变化。而单个字体书写线条的变化与书家的书法功力有直接关联。作为优秀的书家,邓文原在书写时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手腕力度准确的控制方法,因此本幅尺牍的字里行间,特别是单个字体,粗细变化浑然天成,如“交”“士”“人”等字,这类简单笔画的字体亦能显现。
尺牍作为一种应用型的文书书写形式,常常较为简短,所述之事都为日常之书信往来内容,且常用行草书作为书写的字体。行草书的书写往往在整篇的前半部分接近行楷,后半部分类似于行草,这与书写的情绪有一定关系。启首的部分多以客套的问候为主,后逐渐转入正题,逐渐将书法的情感注入到书写中,往往最后几行十分洒脱,展现作者极高的书法创作能力。本幅《致景良郎中尺牍》亦是此理。元代前期书家大多从“二王”入手,用笔潇洒,轻盈秀润,赵孟頫以来的书家在书写时都力求最完美地展现字体笔画结构,力求“到位”。邓文原的书法虽然也有这种严谨的书风要求,但是其字间增加了赵字因力求完美而缺失的潇洒与轻松。邓文原因忙于政事,书名渐隐,但作为元代复古书风潮流中的代表人物,作为“元初书法三大家”之一,邓文原的书法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