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梳理与邓石如相关的篆书发展脉络
虽然本讲座所探讨的是取法学习邓石如篆书,但邓石如的出现以及最终成为一名巨擘,有许多促成其成功的天时、地利、人和因素,并非一个孤立的个案。也就是说,邓石如的篆书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与历史中的许多篆书存在或远或近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嫡亲关系,对于历代篆书脉络的简单梳理必不可少,知其过往,知其未来,才能够从容应对。取法邓石如,视角不能仅仅盯着邓石如。
当然,整个篆书的发展脉络千头万绪,从甲骨文到金文,时间和地域等因素极为复杂,而后又有《石鼓文》和秦篆、唐篆、宋篆等。对邓石如影响最大的当数李斯秦篆和李阳冰唐篆。但是,在我现今所发现的资料当中,窃以为元代泰不华可能是对邓石如影响最大的一位人物。过去因为资料所限,许多作品不能多见,故而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今将泰不华《王贞妇碑》与邓石如篆书两相对比,不但整体风格近似,而且诸多笔法和字形逼肖。虽然邓未曾言明,但很可能是故意隐藏。
前文已经有表述,邓石如之后,篆书有五种发展脉络,涉及到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杨沂孙、黄士陵、吴大澂、莫友芝、吴昌硕八人。就具体作品而言,可以找到直接临学取法邓石如作品的例证。比如吴让之临邓石如《中庸》轴,吴让之学邓石如而风格更加成熟,也不免多了程式化的一面。另有黄士陵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弟子职》,与其后期的篆书风貌判若两人。吴昌硕30岁左右的作品与后期以《石鼓文》为主的作品大相径庭,胎息邓石如。即使像左宗棠这样的官僚,篆书也学邓石如,“低杉空潭”联明显宗法邓氏《白氏草堂记》,但气势略逊。徐三庚、赵之谦、杨沂孙和莫友芝等人的风格虽然差异很大,但笔法一脉相承,甚至可以说是至死未脱;在印风方面亦是如此,由邓入手,注重溯源,而后选择其中一家或数家加以临摹,或者将邓氏篆书的某个特点加以发挥,可以确定个人篆书的研习方向。比如杨沂孙弃圆为方,莫友芝专用圆而少方,徐三庚强化起收笔,赵之谦用隶书、魏书笔法写篆,各持一端,加以强化,风格自显。但不管如何,邓石如是篆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量级人物,对清代篆书具有开山凿石之功,后人皆在他的基础上加以开拓,自成一家者仅仅是这少数人而已,至于风格不显者则比比皆是,由此厘清与邓石如有关的篆书发展脉络,了然于胸,通过多家对比,印象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