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扬州,由于交通便利、富贾云集,也萃集了一批以卖画为生的失意文人画家,人称“扬州八怪”。其所以称怪,一是书画创作皆流露强烈的个性;二是与当时社会时尚相背戾,为人大多不趋炎附势,孤高自傲。当地人视他们稀奇古怪,便按方言“八怪”称之。其主要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和汪士慎等,他们继承了四僧及先贤传统,以革新面貌出现于画坛。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号板桥)、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世界。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罗聘尝三游都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清 高凤翰 自画像 绢本设色 106×53.4cm 故宫博物院藏
高凤翰(1683-1748),字西园,号南村,自称南阜山人,山东胶州人。扬州八怪之一。雍正十一年官泰州巡盐分司。去职后流寓扬州。工于山水,花卉,山水师法宋人,近赵令穰、郭熙一路,中年以后,到了江南,与扬州画派画家如金农、郑燮、高翔、李方膺、边寿民等相往还,画风相互影响,多作花卉树石,笔法奔放,纵逸不拘成法。亦能画人物,造型准确,神态潇洒秀逸。晚年则趋于奔放纵逸。乾隆二年丁巳右臂病发,坚持用左臂,自号后尚左先、丁巳残人,艰苦力学,书、画为之一变,生拗苍劲,更富奇趣,为时所称。传世画迹有南京博物院藏《层雪炉香图》轴、中央美术学院藏《秋山读书图》轴等。
工书法,善篆刻,喜收藏,精鉴赏,曾收藏秦汉印章及明清名家制印至万余方,各制有谱录,又收藏砚石至千百方,并制有铭词,手书后大半自行刻凿,著有《砚史》等行世。有《南阜山人全集》等著作传于世。
作者自题七言诗一首,款署:“南村居士题画为研村大弟留玩。”钤“凤”、“翰”朱文联珠印、“西园居士”白文印。本幅右下自题:“雍正三年乙巳七月十有六日制。” 钤“西”、“园”朱文联珠印。雍正三年(1725年),高凤翰43岁。
图绘山中雪霁之景。平冈山丘,层层深远,银装素裹,萧肃宁静,冈峦上绿松、丛竹在凛凛寒风中却生意盎然,画面充满生机。画家以浓墨染绢地烘托雪景;树木画法工细,敷染清雅;构图注意景物大小、疏密、虚实的变化。
图绘湖石耸立,秀竹盈雪,寒草委地,意境萧散。淡墨染就阴沉天气,冬日清冷跃然纸端。画石以染代皴,尤富质感,写竹则行笔快捷,浓淡相映,妙趣横生。古人常藉兰竹以寓文人高洁脱俗的性格,此图借幽篁凌寒傲雪之姿,将其耐寒燠、抗冰雪的坚贞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堪为佳作。
自题:“高节凌寒,偶为卯君先生写意,弟翰”。钤“南村”(朱文椭圆印),“高凤翰印”(白文方印),“海上诗伧”(白文方印),“渔樵沧海边”(白文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