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蒲松龄的嫡系后裔中,历来有“长支藏书,次支藏像”的说法,但蒲价人并非蒲氏嫡系后代,这手稿是怎么到了他手中的呢?建国初,半部《聊斋》手稿从蒲蒲价人后人手中面世,后存于辽宁省图书馆。那么,是谁将手稿带离淄川,手稿何以又只有半部,如今另半部手稿下落何在呢?
在蒲松龄的嫡系后裔中,历来有着“长支藏书,次支藏像”的说法,但蒲价人并非蒲松龄的嫡系后代。这手稿是怎么到了蒲价人手中的呢?
当时蒲氏家族因创建聊斋祠堂,而将存于蒲松龄长支后代手中的手稿一直存放在“总管般阳路,珍藏志异书”的聊斋祠堂(后称蒲氏家祠)中。1861年,淄博地区发起的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刘德培起义爆发,两年后,清军血洗了刘德培的根据地淄城,这里也是蒲氏家祠所在地,参与刘德培起义的蒲氏长支蒲人芷及其家属也死于这场战斗,再加上一把大火焚毁了聊斋祠堂,使人们普遍认为蒲松龄留下的宝贵遗产已经化为灰烬。于是,有研究人员分析,很可能是蒲人芷感到祠堂随时面临毁于战火的巨大危险,很有可能对聊斋祠堂中的重要藏品采取分散存藏措施,即选择本族中部分为人可靠、住处又较隐蔽的住户,每家代祠堂临时保管数件藏品,等战事结束再重新集中到聊斋祠堂中统一珍藏。蒲价人代为收藏的,大概就是他后来携到沈阳的《聊斋》手稿等三件珍品。

蒲价人一家三代,辗转山东淄川和辽宁沈阳、西丰三地,家藏《聊斋》手稿达85年之久。蒲价人为了保护好手中的三件聊斋文物,毅然弃绝了名利科举之途,也放弃了旅游观光的旧日癖好,整个后半生默默地混迹于下层社会三教九流之中,从此不与官场和社会名流交接,的确做到了严守秘密、不动声色地度过了数十年平平淡淡的小市民人生,将三件聊斋文物毫发无损地传给自己的后人继续珍藏,最终从孙子蒲文珊手中将半部手稿交给了国家。

蒲文珊为确保手稿安全,于居室北炕西墙开一小门,门前置一大衣柜,柜内设活板通此室。手稿则盛于漆木匣内秘藏其中,家人不得擅入其内。甭说局外人无法知道手稿的情况,就连其子女也不知详情。

《聊斋》的另外半部手稿到底流落到何方去了呢?
史学界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虎将军”依克唐阿在借到下半部三四函的二、五、六、八册后,于1899年3月在北京病逝,接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下半部手稿在这时被外国人抢去,流落国外。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北平晨报》曾报道说:“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图书馆藏有蒲留仙《聊斋志异》原稿四十六卷。”1941年伪满报纸《盛京时报》曾援引德国的一则消息:“《聊斋志异》部分原稿48卷现存柏林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