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法弘佛法,是汉地僧侣和居士常用的“法门”。一幅书法悬于厅堂,佛法义理简捷明了,直指人心,提醒众生,时时行善,事事敬佛。——题记
赵朴初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十三世祖赵文楷于清嘉庆元年高中头名状元以后,连续四代被授予翰林,光绪皇帝御笔赐匾“四代翰林”耀其门庭。
赵朴初的父亲赵恩彤字炜如,曾受教于著名学者严复,学识渊博,文风雄健,文字功底十分深厚,以能诗善画闻名乡里。母亲陈慧,字仲瑄,号拜石,湖北武汉人,“是一位才女,能诗善赋”,文学修养极高,尤长剧本创作,有《冰玉影传奇》行世。
聪颖过人的赵朴初就是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十分浓厚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五岁始承庭训,八岁即能吟诗属对,耳濡目染,铸就了他的聪明和才智,说他家学渊源深厚,决非溢美之辞。
1922年,年轻的赵朴初考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后以全优成绩升入东吴大学。他的国文教师薛灌英是前清贡生,对赵朴初的评价是“写得一手好字,作文也写得好。”
江南才女苏雪林是他的诗詞课老师,在这些名师的栽培下,赵朴初的诗书有了长足的进步,他的短短一曲《江南好》习作,把江南水乡人家描绘得如画似锦,情景交融,虚实相间、博得全校师生的交口称赞。
1927年,赵朴初任关絅之在上海创办的“中国佛教净业社”秘书,从此走上了佛学的道路。在这里他有缘接触到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佛教领袖太虚法师和圆瑛法师,也使他对佛教、佛学典籍有了深刻的认识。
1929年“中国佛教会“在上海觉园成立,圆瑛法师任会长。赵朴初任佛教会秘书,在这样一个佛化的氛围里,赵朴初与汉传、藏传、南传三大语系的佛教高僧大德结下了书圣因缘,拓宽了他的视野,师友切磋,修养日进,使他受益非浅。
1935年圆瑛法师在上海兴办圆明讲堂,经圆瑛介绍,赵朴初成为佛教居士。在圆明讲堂,赵朴初接触了卷帙浩瀚的佛经,从此沉入到佛教典籍中去,铸就了他佛学研究的精深,也铸就了他诗书造诣的高品位和内涵的丰富性。
1953年后,赵朴初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0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顾问,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作为爱国宗教界的代表,赵朴初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0年5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赵朴初灵塔位于杭州北高峰北麓法华寺。
耄耋之年的朴老曾回忆说:“过去日本侵略中国时,我们家乡遭了殃,人民受尽了苦。那时我的家全被毁了,我家很多书,我只拿出一本字帖和一本《杜工部集》,文革中《杜工部集》还被红卫兵扫‘四旧’扫掉,现只存一本字帖了。”先生当年勤奋笔耕的情景依稀可见。
“我的书法不能说写得很好,但每天我都做功课“,“耕吾耕兮弗敢荒”(《盘石歌》)是朴老勤奋耕耘于墨池的真实写照,朴老的一生,是临池不辍、时时砥砺、锲而不舍的一生。
年届垂暮的朴老曾对沈鹏说:“我还在练草书。”孙过庭的《书谱》是他最心折的剧迹之一。“或如容易却艰辛”,启功先生说:“朴翁擅八法,于古人好李泰和、苏子瞻书,每日临池,未曾或辍,乃知八法功深,至无怪乎书韵语之罕得传为家宝者矣。”
赵朴初先生的书法属于文人字一类,以行楷、行草见长。总观先生的书法,整体章法取疏淡格局,行、间距明显,字字形断而意连,整齐疏密,自然一气,不鹜造作,形似苏体,但又比苏字灵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