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书法,历史上北方重摹碑,南方重临帖。北方多好碑,南方多好帖。奇怪的是,被书法家看作是“书家鼻祖”的碑刻,却也有出在当时尚属蛮荒之地的云南的,这是很有趣的事。
这两块碑叫“大爨碑”(爨龙颜碑)和“小爨碑”(爨宝子碑),简称“大小爨”,书法界都这么叫。“爨”读如“串”,一个很奇怪的字。它本是诸葛亮南征时赐给西南部族首领诸多姓氏中的一个,有学者认为即现在的“寸”。
大小爨皆在云南。一在曲靖,一在宜良,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我先看到的是小爨。碑立于曲靖一中院内碑亭中。一眼望去,黑色的碑体斑斑驳驳,表面坑坑凹凹,有的字已模糊不清,或完全驳蚀,透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碑文13行,每行30个字,共388字,出于东晋大亨四年(实际是元兴二年,即公元405年),距今已一千六百多年了。碑文歌颂了时为“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的爨宝子的“德政”。这位“建宁太守”死得早,生前无大的建树,但在治理地方,教化民众方面仍有政绩,故有主簿、录事、都督等大小官员13人为其树碑立传。碑文前142字是对死者短暂一生的评语,后面的诔词是四字一句的骈文,有辙有韵,琅琅上口。全碑前面的散文和后面的骈文和谐统一,用典得当,文采斐然。看周围那些来看碑的,像我这样去断句、去琢磨那些剥蚀的字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整体、全面地欣赏它的书法。小爨书法之奇妙在于它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典型实物,非隶非楷,又隶又楷。如果逐个看,笔画忽长忽短,字形或方或扁,用笔丁头鼠尾,结体无章可循,似乎一无是处,很难让人相信出自名碑。妙在这些字一旦放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别的书法所没有的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它既有静如处子的端庄,又有动若脱兔的跳跃,相辅相成,妙趣横生,古朴而又稚拙。说其古朴,是它的刚劲,横刻收笔处多见波势,有隶书余姿,会让一个懂书法的人想到魏碑的代表作《嵩高灵庙碑》的运笔;说其稚拙,是指结体的憨厚无拘,天真随意。难怪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价它是“朴厚古茂,奇姿百出”。这八个字字字到位。它的主人——那英年早逝的爨宝子因之流芳百世了。此公无甚雄才伟略,名不见经传,但这块碑刻却会无端地在我脑里勾勒出这样的形象:一个英年早逝的晋代官员,“太守”、“将军”。他也许是文武双全的,有边地部族首领的质朴,又因汉文化熏陶而使其风流倜傥……是因他的形象才有了这些书法?抑或书法家用笔墨刻画了他的形象?爨宝子碑碑文只歌功颂德,并无“羽扇纶巾,雄姿英发”之类的描述,但确实令我想到一种英俊潇洒的人物形象来。
大爨碑给人的感觉就大不一样。这块碑现保存于陆良贞元堡小学内。立于南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晚于小爨五十多年。它高3.88米,宽1.46米,比小爨大。所颂扬的也是一个爨氏家族的“将军”、“太守”爨龙颜。碑文作者爨道庆,也无大名气,然其文辞古雅,词采富丽,汉文化修养并不比内地文人差,遗憾的是未落书家名字。
此碑发现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此后,从清代至民国抗战,随着来捶拓的人越来越多,其拓片从国内远传至海外,一时名声大噪!一些书家、学者虽未亲睹碑石,看了拓片无不惊叹,赞美备至。康有为写道:“铁石纵横体势奇,相斯笔法熟传之。汉经以后音尘绝,唯有龙颜第一碑”。赞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用“雄强茂美”四个字全面概括。另一位学者则认为:此碑与河南登封的另一块魏碑《嵩高灵庙碑》可并称为“书家之鼻祖”(范寿铭:《爨龙颜碑跋》)。可见其地位之高。
乍看爨龙颜碑,那感觉是更黑,更古老。剥蚀的不仅是字,还有碑体。黑,是因为来捶拓的人太多了,还因为风雨,还因为在当地老百姓眼中,这是圣物,传说敲一小块煮水喝便可以治病,这使得这块古碑于大气、壮美中还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且看那字,笔力雄健,结体茂密,运笔方中带圆,沉凝而又酣畅,既有隶书遗意,又有足够的楷书味道。康有为认为,不论从楷书或隶书角度评价,大爨皆是极品。何以如此?我琢磨半天,发现无拘无束,率性而书的两爨(特别是大爨),都有一种“南蛮”书家的“蛮”气,一种“野”味。这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学是学不来的。大爨晚于小爨五十多多年,隶中更多楷书味;小爨早于大爨半个世纪,楷书更富隶书情。
为什么这样的书法瑰宝不出在文化发达的北方而出在南蛮之地呢?我饶有兴趣地请教了一位专家,回答是:时西晋有禁碑令,违者杀无赦。云南地处边疆,在那交通和信息极度闭塞的时代,发令者和违令者都不知道有立碑和禁碑这回事,这才得以为后人留下这举世无双的国宝。
也许,在一般人眼里,这只是两块黑乎乎的石头,刻在上面的字大多剥蚀,实在没有什么好看的。想到如今电脑代替了书写,能把字写得清爽一点,规范一点的,便是在大学生中也很难找到了。可笑的是,偏偏有些歌星、影星、什么星的写汉字连笔画都凑不拢,还要一挥而就玩点什么“花式签名”,一个个名字写得来像鬼画桃符,谁都看不懂。可在韩国、日本,大多数孩子都能写得一手好汉字。每年都有一两批日本、韩国、新加坡人专程来此看碑。据说,一位日本书法家见到爨碑便忙不迭跪下,激动得热泪盈眶,说这是祖父的遗愿。这是很耐人寻味的对比。我想,不必要求国人都爱好书法,更不可能都成为书法家,但如有机会去看看这两块碑石,知道它的宝贵之处,知道汉字书写艺术之美,然后把自己的字写得规范一点,顺眼一点,这大概是不为过的。
爨龙颜碑碑文
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君讳龙颜,字仕德,建宁同乐县人。其先世本高阳颛顼之玄胄,才子祝融之渺胤也。清源流而不滞,深根固而不倾。
夏后之盛,敷陈五教,勋隆九土。纯化布于千古,仁功播于万祀。故乃耀辉西岳,霸王郢楚,子文铭德于春秋,斑朗绍纵于季叶。阳九运否,蝉蜕河东,逍遥中原。班彪删定汉记,班固述修道训。
爰暨汉末,采邑于爨,因氏族焉。姻娅媾于公族,振缨蕃乎王室。
乃祖肃,魏尚书仆射,河南尹,位均九例,舒翮中朝。迁运庸蜀,流薄南入,树安九世,千柯繁茂,万叶云兴。乡望标于四姓,邈冠显于上京。瑛豪继体,于兹而美。祖,晋宁、建宁二郡太守,龙骧将军,宁州刺史。考,龙骧辅国将军八郡监军,晋宁、建宁二郡太守,追谥宁州刺史、邛都县侯。金紫累迹,朱黻充庭。
君承尚书之玄孙,监军之令子也。容貌玮于时伦,贞操超于门友。温良冲挹,在家必闻。本州礼命主簿不就,三辟别驾从事史,正式当朝,靖拱端右。仁笃显于朝野,清名扇于遐迩。举义熙十年秀才,除郎中、相国西镇,迁南蛮府行参军,除试守建宁太守。剖符本邦,衣锦昼游。民歌其德,士咏其风。于是贯伍乡朝、本州司马、长史。而君素怀慷慨,志存远御,万国归阙,除散骑侍郎。进无烋容,退无愠色,忠诚简于帝心,芳风宣于天邑。除龙骧将军,试守晋宁太守,轺车钺斧,金章紫绶,綮戟幢盖,袭封邛都县侯。
岁在壬申,百六遘衅,州土扰乱,东西二境,凶竖狼暴,缅成寇场。君收合精锐五千之众,身伉矢石,扑碎千计,肃清边嵎。君南中磐石,人情归望,迁本号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候。君姿英雄之高略,敦纯懿之弘度,独步南境,卓尔不群。虽子产之在郑,蔑以加焉。是以兰声既畅,福隆后嗣者矣。自非恺悌君子,孰能若斯也哉?昊天不吊,寝疾弥笃,享年六十一。岁在丙戌十二月上旬薨。黎庶痛悼,宋、夷伤怀,天朝远感,追赠中牢之馈也。
故吏建宁赵次之,巴郡杜长子等仰怀仁德,永慕玄泽,刊石树碑,褒尚烋烈。
其颂日:
巍巍灵山,峻高迢遰。或跃在渆,龙飞紫闼。邈邈君候,天姿英哲。缙绅踵门,扬名四外。束帛戋戋,礼聘交会。优游南境,恩沾华裔。抚伺方岳,胜残去煞。悠哉明后,德重道融。绸缪七经,骞骞匪躬。凤翔京邑,曾闵比踪。如何不吊,遇此繁霜。良木摧枯,光辉潜藏。在三感慕,孝友哀伤。铭迩玄石,千载垂功。
祖已甍背,考志存铭记。良愿不遂,奄然早终。嗣孙硕子等,友乎哀感,仰寻灵训,永慕高踪,控勒在三。仲秋七月,登山采石,树立玄碑,表殊勋於当世,流芳风於千代,故记之。
宁州长子驎弘早终,次弟驎绍、次弟驎暄、次弟驎崇等建树此碑。
大明二年岁在戊戌九月上旬壬子朔嗣孙硕瑞、硕才、硕繗、硕万、硕思、硕闾、硕罗、硕闼、硕俗等立。
匠碑,府主簿益州杜苌子。文,建宁爨道庆作。
译文
爨君名龙颜,字仕德,是建宁郡同乐县人。他是上古帝王少昊和颛顼的远代子孙,也是高阳氏火正祝融的后裔。他家的世系源远流长,清理起来没有遗漏的地方;也象根深蒂固的大树从未倾倒过。当夏朝盛世,他的祖先辅佐夏帝广泛施行五伦的教化,功勋传遍九州疆土。淳厚的教化遗泽千古,仁政的功德传播万代。他家祖先的厚德辉耀着西岳一带,又辅佐郢楚成就霸王的业绩,令尹子文的美德著称於春秋时期,班朗虽生于春秋末世,也能继承祖宗的事业。不料家族遭到了恶运,不得不离开河东地区,迁到中原以求发展。后来,家族又兴旺起来。班彪删订增补汉代的史册,班固著成《汉书》,又师法古人,开发了圣贤经典中的大道和遗教。到了汉末,他家受封食邑于爨地,因此就以“爨”作为族人的姓氏。通婚联姻的都是公卿贵族,为官的比王朝的宗室还要多。他的远祖爨肃,官至曹魏的尚书仆射兼河南尹,爵位和九卿同等,在朝中广有势力。后世子孙又辗转迁到了四川、湖广一带,一部分又漂泊到了南中。爨家经过九代人的发展和安居乐业,家族兴旺,人户像大树枝那样繁茂,子孙像满树绿叶那样葱郁。爨家的声望已经被列为四姓世家,仕宦誉满京城。英雄豪杰的家世已达到全盛了。爨君的祖父是晋宁、建宁二郡太守,加龙骧将军衔,又晋升为宁州刺史。父亲加龙骧辅国将军衔,任八郡监军,又任晋宁、建宁二郡太守,死后追谥为宁州刺史和邛都县候。爨家佩金印紫绶的官,一代接一代;穿红色朝服的人充满家里。爨君就是魏尚书仆射爨肃的远孙,八郡监军的公子。他仪表不凡,胜过常人;操守高尚,超过家族中的子弟。他温和善良的性情,谦逊谨慎的作风,虽然在家还未出仕,早已在社会上远近闻名。本州以礼聘他为主簿,他没有就任,又三次征召他做别驾从事史,他也没有去。他按国家正途入仕朝廷以后,在尚书令左右勤慎供职。他的仁爱厚道朝野闻名,廉洁的声誉传遍远近。他被推荐为晋安帝义熙十年的秀才,被任命为郎中,不久,朝廷选拔征召镇守西南边防的人才,他被升迁为南蛮府行参军,并代理建宁郡太守。他被朝廷任命为家乡的封疆大员,真所谓“衣锦昼游”,荣耀已极。老百姓歌颂他的德政,士大夫赞赏他的风范。于是,他着手整顿家乡的吏治,按门第高下任用司马、长史等官职。但爨君素来胸怀慷慨,心里记着皇上,于是从万里之外的云南去晋见天子,朝廷任命他为散骑侍郎。他被选用并无喜色,被斥退也不会有怒容。他的忠诚记在皇帝心里,他的高风流传於京城。继而官拜龙骧将军,并代理晋宁太守。他乘着轻车,佩带金章紫绶,斧钺开路,棨戟前驱,旌旗飘飘,并且袭封了邛都县候的爵位。刘宋文帝元嘉九年,时运遭厄,宁州地区受到扰乱,在东爨和西爨两地,暴徒象豺狼一样疯狂,到处成了战场。他集合精兵五千余名,不避矢石,歼敌数以千计,肃清了边疆的战乱。他是南中地区一块坚固的磐石,人们从内心里敬仰,朝廷又晋升他承袭祖上的官职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和封邛都县候。他具有英雄豪杰的雄才大略和宏伟气度,在南中可算首屈一指、卓著超群的人物,即使象子产在郑国那样的不朽功绩,也超不过他。因此,他那若兰花般的声誉,已经到处传开了,荣华富贵也带给了子孙后代。如果不是和乐君子,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怎奈上天不予垂怜,他卧病越来越重,于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上旬逝世,享年六十一岁。老百姓沉痛哀悼,汉族和少数民族无不心痛,远在朝廷的君臣也很震悼,追赠他中牢的祭礼。他的旧属建宁的赵次之,巴郡的杜长子,敬仰缅怀爨君的仁德,永远思慕他的深远恩泽,于是刻石立碑,记载和颂扬爨使君的丰功伟绩。颂词如下:
巍峨的灵山啊,
是多么俊伟挺拔而又苍茫连绵!
原来是活跃在深渊的潜龙,
终于飞向帝王的宫殿。
高瞻远瞩的君侯啊,
天姿多么英俊明哲!
士大夫们走访盈门,
四面八方传扬着使君的名声。
礼品的众多,说明四方聘问的纷纭。
在南中你和人民水乳交融,
你的恩泽洒遍华夏的边境。
你是安抚西南的方伯,使人去恶从善,
几乎废除了死刑。
永垂不朽啊!
你的崇高德化使百姓和乐宁静。
你钻研七经啊孜孜不倦,
你正直不阿,尽忠而不顾身。
你象凤凰飞翔在神京,
你的孝行可比闵损、曾参。
为什么啊,昊天不佑,
善人遭到繁霜?
栋梁摧折,哲人的光辉永远潜藏。
长辈们哀悼思念,
子弟们泣血悲伤。
只能立碑刻石,
记载你的功德,
永志不忘。
祖父薨逝以后,先父曾有志立碑,但美好的愿望还未实现,就突然早早死去。嗣孙硕子等感到极大哀伤,秉承先父的一贯训诫,永远追慕先祖的高风亮节,再三克制极度悲伤的感情,于仲秋七月,上山采择石料,树立这块石碑,向世人表彰祖先的特殊功勋,使他的优良作风传播千万代,因此附记在碑末。
宁州刺史爨龙颜的长子鳞弘早逝,次弟鳞绍,三弟鳞暄,四弟鳞崇等建立此碑
大明二年九月初一,嗣孙硕子硕某硕端硕万硕思硕闾硕罗硕闼硕俗等敬立
督造石碑的是爨府主簿益州杜长子
碑文是建宁爨道庆作
爨宝子碑释文
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
君讳宝子,字宝子,建宁同乐人也。君少禀瓌伟之质,长挺高邈之操,通旷清恪,发自天然,冰洁简静,道兼行苇。淳粹之德,戎晋归仁,九皋唱于名响,束帛集于闺庭。抽簪俟驾,朝野咏歌。州主簿、治中、别驾、举秀才、本郡太守,宁抚氓庶,物物得所。春秋廿三,寝疾丧官莫不嗟痛,人百其躬,情恸发中,相与铭诔,休扬令终,永显勿翦。其辞曰:山岳吐精,海诞降光,穆穆君侯,震响锵锵。弱冠称仁,咏歌朝乡。在阴嘉和,处渊流芳。宫宇数仞,循得其墙。馨随风烈,耀与云扬。鸿渐羽仪,龙腾凤翔。矫翮凌霄,将宾乎王。鸣鸾紫闼,濯缨沧浪。庶民子来,挚维同响。周遵绊马,曷能赦放。位才之绪,遂居本邦。志邺方熙,道隆黄裳。当保南岳,不骞不崩。享年不永,一匮始倡。如何不吊,歼我贞良。回枪圣姿,影命不长。自非金石,荣枯有常。幽潜玄穹,携手颜张。至人无想,江湖相忘。于穆 不已,肃雍显相。永维平素,感恸忾慷。林宗没矣,令名遐彰。爰铭斯诔,庶存甘棠。呜呼哀哉!
大亨四年岁在乙巳四月上恂立
主簿 杨磐 录事 孟慎 西曹 陈勃 都督 文礼
都督 董彻 省事 陈奴 省事 杨贤 书佐 李仂
书佐 刘儿 干吏 任升 干吏 毛礼 小吏 杨利
威仪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