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此画禁区(指老虎屁股)非绝对化,虽不可摸,但可添。 —华君武

当今社会有喜爱说两种话的人。一种是当着你的面说的,全是套话和奉承话;另一种是背着你,或是在酒桌上、或是在和他人闲聊时说的一种话,没有奉承和恭維的话,或许还有刺耳的话。前者说的是假话、瞎话,后者说的多是真话、心里话。

今天汇编多位书法家观点,发布学术专题《当代书法圈缺少批评和自我批评》,和大家探讨书法批评与书法事业发展的关系。

1批评为何变了味? (葛昌永/省书协秘书长)

“批评”一词虽然还在,可“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狸猫换太子”, 汤钵没换内容调了包。就书法界来看,批评一词的变化,大体朝着三个方向延伸:

第一,请求批评,便是索求表扬。也许因为这些年皆大欢喜的事多了,许是因为经验和教训使人们聪明起来,“批评”这东西便越来越吃不开了,一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说者自觉滑稽,听者以为“搞笑”。某书法家说“我的作品集子请诸位批评”。照理,大家就该实话实说,缺点就是缺点,问题是你真说了批评的话,尽管属实,人家却会不高兴,你也就算得罪人家了。得罪同事,你失去了友爱;得罪领导,你就会穿小鞋。于是批评慢慢向赞美靠拢了;批评时不但没有批评反而好话一大堆,或者以批评的名义来一番曲线表扬。

第二,批评就是批驳,就是斗争?因为门派、风格、师承的不同,因为观点、地域或者利益体的不同,借批评的由头进行相互指责和攻击。批评的本意不是以弄明是非、清本正源为目的,而是有我没你;你的一切都是不正确的,我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那怕明明知道自己不一定正确,也要指责对方大错特错。这样的批评,批评不出正确与错误,假象与真理,也达不到相互帮助,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目的,更批评不出大团结、大繁荣,只能是越来越结怨,越来越失和,越来越背离批评之本意,使批评向批判的方向靠拢。

第三,批评就是发牢骚,泄怨气?不信你看看某些所谓的批评会、论坛,研讨会,许多人的发言虽然是在说人家,指出人家应该怎么办,对象可能是单位也可能是个人,方式或指名或不指名,但总的是在抱怨自己应该得到什么拥有什么。他才是最行的最有能耐的最当然亠应该具备某种资格的。这种批评,不是在帮助别人,而是在标榜自己,使批评向着自我表扬的方面靠拢。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批评的解释是: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批评,实际是人们之间相互“规劝”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行为和认知的相互调节和交流。有人问笑星赵本山,中国人在不正规的场合里不缺少幽默,可在正规场合总幽默不起来是什么原因,赵本山回答,“在一个人们习惯了假话的环境里中,有时说真话便是说笑话。”同理,在一个总是虚情假意的赞美环境里,真正的批评便使人觉得搞笑。这便可悲。批评的健康存在,对于和谐社会、和谐环境、和谐文化建设极有价值。社会要形成良好的风气,离不开批评。批评也是一种鉴赏,是一种与人为善的关怀。形形色色和差异化是人类丰富多彩的状态,和而不统,分而不散,才有批评。要提高批评的品格,根本的是要减少功利色彩,这样,批评才“神有所归”,才不至于成为写在纸上挂在嘴上的词藻。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激发和推动书法创造力和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邹正/书法家、书法理论评论家)

常常听说这样一句话:“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书法而言,这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仅仅只是“搭台唱戏”而已。当前书法只是有一股热潮和普及,并没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书法水平,产生书法大家。有些笔会,要求书法家现场自作诗文,有的获奖者和名家因为只会写几个字,江朗才尽,当场洋相百出,有的干脆躲而不见而逃走。

显然,这些现象都说明当今坛某些人只是写字匠,而不是真正的书法家。写者,泻也,为胸中万象之再现,故古人曰:“胸有万象神方畅,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者,才情也,“书”为技艺,“才”为文气,“情”为内心之情感。文以载道,文以传理,文以传情,文借书而焕采。古今善书者,必文采出众,品高身正,书法方能超伦尽妙。

自古无妙不成书,而现在是无错字不成书。入选国展的书法作品随时可见错字,而且还有一幅作品中出现多个错字的也不乏其例。作者如此水平,难道有的评委也是如此水平?错字如此之多的书法作品通过评审并入选,评委是应该负有责任的。

当今书坛需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尤其应该认真研究和正确对待“文艺创作的典型化—-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激发和推动书法创造力和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与党中央和胡锦涛提出的“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是保持一致的。

书法批评在当代被误置(杨疾超/美术学院讲师、中书协成员)

翻开当今书坛的报刊杂志,我们所见到的书法批评,几乎都是酸腐的肉麻的吹捧,这让人感到恶心与不安,长此以往,必将把书法引向穷途末路。当代书法批评之所以出现如此尴尬局面,主要因为在市场经济与技术主义共同作用下,人们对实际利益的追逐成为首务,从而扭曲了批评的动机和目的。此外,社会的浮躁、诱惑与刺激,导致人们对感官享受的追求,势必影响人们对书法的认识力、感悟力、判断力,让书法批评丧失了最基本的功能。

书法批评是依据一定的艺术规范(包括传统与现代所确立的基本规范),对某种书法思潮、书法观点与书法创作等进行的议论与评判,它既要指出好的、美的、正确的一面,又要辨析坏的、丑的、错误的一面。书法批评作为书法创作与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推进真正的书法创作与研究,提高创作者与研究者自我反思的意识,确保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真正的书法批评,便不会有书法真正的进步。

从书法批评的立场来看,以虚情假意替代公正客观。当代书法批评要么极尽吹捧之能事,要么极尽攻击之能事,难有公允客观之论。虚情假意的批评充斥当代书坛,其实是利益驱动所致,譬如为了吹嘘某个人书法水平很高,不顾个人真实意愿,不惜贬低经典古法,满口胡言乱语,说什么王羲之书法不过如此。这种虚情假意的批评既满足了被批评者的虚荣心,抬高了他们的身价,让他们挤身于名家、大家、大师之行列,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也满足了批评者个人之心愿,从中可得到了个人的实惠让他人与自我获得精神上享受,颇有点鲁迅笔下的阿Q,用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功利化是让书法批评成为谋取名利的工具,颇有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而不为”之嫌,批评者利用自己所掌控的话语权,为自己的名利不断地增添筹码;肤浅化是言书法批评把古老的书法艺术正在变成一种白痴也能操作的技术。这种缺乏公正客观的批评对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必须尽快摆脱这种风气影响,让书法批评回到其应有之义。

此外,当代书法批评以乡愿替代狂狷,以昏庸替代清醒,以愚钝替代敏锐等现象十分严重。故而,当代书法批评缺乏真挚的、严肃的、独立的、公正的批评。

总之,书法批评在当代被误置,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批评者主观因素。当代书法要建立良性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的环境,必须构建健康的书法批评体系,让误置的书法批评复归其本位,凸现书法批评的正面价值。行文至此,让我记想起了毛泽东先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倡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当今书坛,所缺的正是这种精神,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想,当代书法批评如能落实到“明智”二字上,则是当代书法事业发展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