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号定园,益浚弟,江西莲花人。光绪庚寅翰林,官至湖南正主考,陕西学政,上书房师傅,考试留学生阅卷大臣。曾任北京大学第三任校长、著名书法家。
朱益藩之父是咸丰年间(1892年)进士,在父亲熏陶下,朱益藩四岁就能写一手好字。朱益藩于光绪十六年恩科会试中贡士,殿士二甲第九名,赐进士出身。在保和殿御试时,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三年大考翰林,取一等第一名,擢翰林院侍读学士,钦命南书房行走,兼经筵进讲大臣,在养心殿为光绪皇帝和皇后讲《贞观政要》。”后多次外放为正副考官及学政。曾任奉天乡试同考官,湖北省乡会试副考官,湖南省乡会试正考官,浙江省乡会试正考官,陕西省学政等职。宣统元年(1909年)任宗人府府丞,宣统二年(1910)授都察院左副都御使。
辛亥革命后回籍。一九一六年受清宫小朝廷之邀为上书房师傅,教授末帝溥仪直至1924年其被冯玉祥赶出故宫。担任溥仪的师傅期间其受到信用,与闻机要,兼为“御医”,在毓庆宫诸位师傅中间其地位和影响仅次于陈宝琛。溥仪出宫后他管理“清室北京办事处”,仍负有为溥仪谋划之责。“九一八事变”后,朱益藩“但主拒,不主迎”,态度鲜明,溥仪出关,他不但不随行,而且至死没去过长春。后迫于生计,曾在北京琉璃厂挂笔单鬻字为生,今北京东琉璃厂信远斋的匾就是朱益藩题。朱益藩于1937年3月病殁于北京。溥仪闻报极为伤感,依例追赠“清故太保”,谥“文诚”,赏银5000元治丧。朱益藩同时又善诗能文兼精中医学,可惜生前所著的诗文手稿均在文革中焚毁,几乎无一存世。
朱益藩四岁就在他父亲朱之杰的指导下识字并习作大字,受到过严格的馆阁体书法的训练。早年学习欧、柳、赵诸家。中年兼师李北海、米襄阳等。朱益藩入值南书房时即以擅长书法闻名,经常承代御笔书写匾额、春牌、福、寿字等。居京期间,得以观览内府所藏大量的古代碑贴及名家手迹,并同当时的王公大臣交往过程,开扩了眼界,书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他重视通过临摹承继前人的书学成就,习字勤奋,博取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朱益藩受晚清学者、士人倡导碑学的影响,书法到了近代逐渐走上了碑帖兼容的道路。但这一结合却是在不断探索中完成的。一方面,许多学者长期受到“馆阁体”的束缚,尚不能放开手脚另立新的面目;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了尊碑风气的熏染,有一种突破前人藩篱的冲动。这就自然而然地在他们的书法创作中体现出来。
朱益藩七十寿辰的时候,溥仪给他的寿诗中就有“善书健腕犹飞白,旨酒温颜自渥丹”的句子,对他的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以肯定的说,他是当时宫廷书法家中的最出色的一位。
朱益藩的字用笔妍丽遒劲,雍容冲和,宁静淡雅,法度严谨,充满文人气质和唯美主义的倾向。他和刘春霖等人固守着馆阁体的最后一块阵地,宫墙的外面,书法已经是碑学的天下了。书法的历史无情的走到了后科举时代,悲剧已经不可避免,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书法史上有一个朱益藩,尽管书法给他的生前带来别人难以想象的荣耀。在现代人的视野里,他书法的线条是那样的纤弱,单薄,但字里行间还是有着淡淡的诗意。是感伤的诗意?还是怅惘的诗意呢?可能只有他自己能读懂,他是那个时代最后的诗意、最后的一曲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