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宋法常观音图绢本,墨笔淡彩,纵172.2厘米,横97.6厘米。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法常(?-1281):南宋画家。其人擅画龙虎猿鹤、花木禽鸟、人物山水。笔墨萧散虚和,亦作泼墨山水,或用蔗渣草结,随笔点墨,不费妆缀,意趣盎然。他继承发扬了石恪、梁楷之水墨简笔法,对沈周、徐渭、八大、“扬州八怪”等均有影响。虽在生时受冷遇,却开后世文士禅僧墨戏之先河,并对日本水墨画之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被誉为“日本画道之大恩人”。

此幅作品描绘的是端坐于巨石上冥思的观世音菩萨的的形象,菩萨面容端庄虔诚,衣纹墨线粗劲流畅,与头部的细致描绘形成鲜明对比。背景以水墨渲染出云雾缥缈之状,山石的厚重坚实衬出观音素袍清影的姿态。

234宋代李公麟风格立轴水墨纸本规格:27.3x13cm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收藏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二人其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中国的寒山拾得题材的绘画最早可追溯到唐末五代,而后经宋元明清至近现代,一脉相延,是绘画艺术家们最注重表现的佛教人物之一,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极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幅被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收藏的《寒山拾得图》亦是中国宋代早期仿李公麟风格的白描画,也是目前存世作品中最早的寒山拾得图。所谓时移世易,艺文代变,不同时代的寒山绘画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这幅早期的寒山拾得图中,可以看到寒山拾得的形象与后期南宋梁楷及元代因陀罗所绘的寒山拾得形象有所不同。

画面中,寒山持杖前立,拾得似躲在寒山身后,含笑注视着右前方。面相憨厚,神态逼真。此画是传世的寒山拾得图中较为细腻、工整淡雅的一幅。

5宋 贾师古 大士像立轴,绢本,设色,纵42.2厘米,横2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贾师古,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汴(今河南开封)人,善画道释人物,师法李公麟。高宗绍兴时为画院祗候。白描人物,颇得闲逸自在之状。梁楷为其高足,名过其师。

此图中绘观音大士秀发披垂,斜倚山石,手中宝瓶倾斜,琼液垂流,涌现一朵白莲。在众多以观音为题的绘画作品中,贾师古的这一幅可谓是殊异绝伦、超凡脱俗。他以墨笔钩勒、皴擦以成山石;以白描的手法写观音,衣褶如行书草笔,写意简洁,却用极工细的笔触描绘观音的发髻面容,柔美秀润,工写对照之间,气韵顿生。又以山石之粗糙厚重衬托出观音的空灵白晰之容、闲适自在之态,让人叹为观止。

6宋代 西方三圣行云图轴

7宋 刘松年 罗汉图绢本,设色,纵117.2厘米,横5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8宋刘松年《罗汉图》立轴绢本设色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为“南宋四大家”之一,是一位佛道、人物、山水、界画兼善的画家。

这幅《罗汉图》构图严谨,笔法精妙,形象生动,艺术水平较高。其中人物衣纹用铁线描,笔笔中锋。面部及肌肉用线条勾出,再用淡墨及色彩渲染,:树石多用中锋之笔勾划轮廓,然后用干笔皴擦点染。枝叶疏密得体,笔法爽朗劲健,层次鲜明,工而不板,十分完美。时人称其画为“院人中绝品也”。

9宋石恪《二祖调心图》纸本水墨纵35.5厘米横129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石恪,生卒年不详,五代末宋初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省郫县)人。他为人古怪、滑稽玩世,敢于冲破传统,以强劲狂放的笔势,简练夸张的形象,直抒胸臆。把表现主观感情、意趣作为绘画的主要目的。

《二祖调心图》是石恪重要的代表作,图中表现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时的景象。画卷中,双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画丰干伏于温驯如猫的老虎的背上,表现出高僧的修行深厚法力无边。前者突出一个”静”字,后者突出一个”酣”字。

在画法上,简化了笔法,发挥水墨效果,体现了画家”惟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皆粗笔成之”的风格。石恪以强劲飞动和毫不经意的草草逸笔表现出高僧微妙深邃的禅境,水墨淋漓,一气呵成,深的地方,浓有光彩。浅的地方,淡有韵味,达到了有笔有墨、笔墨交融的艺术境地。所作不受对象的约束,到了“传神”的高度。笔意纵逸苍劲,开大写意人物画之先河,对南宋梁楷及以后减笔人物画家颇有影响。此图经日本学者论证为宋末元初摹本。

10宋 释迦三尊像:此图为释迦牟尼,文殊普贤二菩萨组成的华严三圣,南宋时期输往日本。

11宋 张思恭《猴侍水星神图》绢本设色纵121.4厘米横55.9厘米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