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清代殿试是不用誊录,评卷关键往往在应试者的书法,甚至到了“抑文重字”的程度,而字形大小、粗细统一,字体乌黑、方正、光洁的台阁体便成为首选对象,逐渐演变为有清一代盛行的标准字体。清代科举要求以馆阁体书写,不以标准馆阁体书写者无法进入翰林院,同时,清代朝廷公文的标准楷书体也使用馆阁体。
馆阁体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雍容,丰满,圆润,整洁,符合皇家的审美观,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性。我们所熟知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是用的这种字体。
单从欣赏美的角度看,馆阁体是很大的局限性的。其弊病是千人一面。馆阁体以欧阳询、赵孟頫两种风格为宗演变而形成。因为欧、赵实在是太强大了,历代统治者都视其为正宗,遂成学书必经之路。明清时,为了强调规范,故而削减了欧、赵的个性,加入董其昌的妍媚和部分章法特点。由于其千人一面、了无生机,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受到人们的诟病。清代的洪亮吉《北江诗话》说:“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故“台阁体”一直是书法艺术品评时的一个贬词。民国以来,很少有人习用馆阁体。
启功先生并不随全盘否定馆阁体的潮流。有人讥笑他的字是“馆阁体”,他说:我哪有馆阁体写的那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