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意义上的碑出现在东汉前中期,公元二世纪前后。这样的碑一般包括三大部分,即碑首、碑 身、碑座。

碑首多为半圆、圭形,还有少数方形。赖非先生《齐鲁碑刻墓志研究》考察认为,东汉前中期圭首居多’圭在汉代为“五瑞”之一,有“信、洁”之意。中后期半圆首渐多,反映出汉代“天圆地方”、“天人一体”的思想背景。碑座方形,也称方肤,灵帝时期又出现了龟趺。马衡先生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说:“质朴者圭首而方趺,华美者螭首而龟趺,式至不一。”

东汉墓碑之首与碑身是一体的,中间或偏上有穿,穿是沿用古制(据认为是引绳下棺而凿的孔),文字墓碑出现后,穿并无实用价值而起装饰作用。圭首碑的穿一般在碑身中部或略偏上,圆首碑的穿随着时代推移而往上,东汉晚期达到碑额的题字之下。穿之旁常有几道圆弧凹纹,称为晕。碑首与碑身在隋唐以后渐渐分为二石相叠,纹饰变得复杂多样,更加具有装饰性。

作为本书赏析主体的碑额,从书法角度说,即为碑首区域内的题字,它是一通碑刻的标题。需要说明的是,凡是有类似墓碑三部分形制结构的石刻之标题文字,或其上有标题性质的铭刻内容的,皆可在本书赏析范围之内。因为这些空间里的少字数的铭刻,同碑额的功能有着相似性,可以纳人广义上的碑额范畴。

1王稚子墓阙铭

作品简介:拓片高95cm,宽46cm,立于东汉元兴元年(105年),石在四川新都,原为东西两阚,并有阴,现仅存东阙。石久残,世间多为残拓。隶书题额。

释文:汉故兖州刺史雒阳王稚子阙。

赏析:铭文仅一行,存九字。洪适、赵明诚据全拓著录其目。字体为较为成熟的隶书,方笔特征明显,朴实沉重,与杂有篆意的早期碑额不词。

2秦君神道铭

作品简介:神道墓阙上题字,额拓高92cm,宽37cm,石立于东汉永元十七年(105年),出土于北京石景山。

释文: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

赏析:铭文三行十一字。书体隶书,偶尔出现弧形的篆书笔意,结字修短随意,朴拙可爱,空间布白错落生动。

3景君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205cm,宽77cm, 碑立于东汉汉安二年〈143年),出土于山东任城,后移置山东济宁。

释文: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

赏析:篆额两行十二字。与前两碑额相比,此额显得方笔多一些,圆转与方折并用,线条细劲沉稳,颇有风骨。不过,此类碑额的书写都属新莽六书中的正统小篆,且《韩仁铭》、《袁博碑》与袁安、袁敞碑都出于河南,在当时京师雒阳附近,可知当时在中原的文化传承是井然有序的,齐鲁之地同此。

华山庙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174cm,宽84cm,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出土于陕西华阴,明嘉靖三十四年毁于地震。4

释文:西岳华山庙碑。

赏析:篆额两行六字。东汉碑额中有一种典型的“垂露”篆风格,以《华山庙碑》、《孔宙碑》、《赵菿碑》等为代表,有趋长的秦篆体态,姿态妍媚娴娜,用笔圆和流畅,收笔如垂露。

此碑额还有横画铺毫竖画提锋的特点,显得横粗竖细,提按分明,使转灵动,风味独特,多少让人联想到清代吴让之的作品。唐韦续在《五十六种书》中总结前人的观点,认为垂露篆是汉章帝时曹喜所作,宋释梦英也认为是汉曹喜所发明,“以书章奏,如悬针而不纤,若浓露之垂,故名。章帝尝重此书,比之金盘泻珠、风篁杂雨,蔡邕所谓建初称善者也”。以自然物象命名,代表了秦篆的一种装饰化风格。

5孔宙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245cm,宽94cm,碑立于东汉延熹七年(164年),出土于山东曲阜, 现存曲阜博物馆。

释文: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

赏析:篆额两行十字,中上有穿。此碑额与华山庙碑额风格相近,体态娴雅,结字异曲同工,用笔更为匀停,其收笔处更加圆润饱满,含而不露,当是最为典型的“垂露”篆。

6赵菿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80cm,宽79cm,碑立年月无考,1937年春出土于河南南阳,现存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内。

释文:汉故郎中赵君之碑。

赏析:篆额两行八字。与前两碑额相比,此碑额用笔更沉凝稳健,有方有圆,姿态寓方正于婀娜之中,在垂露篆一类中又显得朴厚典重,少一些妩媚,多了一些刚健。柯昌泗在《语石异同评》中说:“郎中赵菿碑额(南阳出土),结构遒密,笔画凝练,与郑固碑同”,因此石出土较晚,给予了“后来居上”的评价’可资今鉴。

7袁博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145cm,宽24cm,河南偃师出土,现存于偃师市文化馆。

释文:甘陵相尚府君之碑。

赏析:篆额,存两行八字,额上端有残损。此额书结字宽博宏阔,用笔方圆兼济,线条匀停娴静,与汉篆名刻《袁安碑》、《袁敞碑》俱立于河南偃师,笔迹似出一人之手,为汉篆典型之作。

8鲜于璜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髙228cm,宽80cm,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1973年出土于天津武清,现置天津历史博物馆。

释文: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

赏析:篆额,“汉故”以下两行八字,全额成“品”字形布局。方笔,篆书,转折有隶法,线条方整浑厚,气象宽博谨严,清朗劲拔,疏密有致,颇见匠心。亦当为汉碑额书之精品。

9衡方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髙170cm,宽104cm,碑额拓片高48cm,宽23cm。是碑立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出土于山东汶上。

释文: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

赏析:题额两行十字。书者朱登,无传,碑与额同为其所书。用笔厚重拙朴,结体纵长,气格伟壮,清代隶书大家伊秉绶从此碑受益良多。

10西狭颂

作品简介:原石为摩崖,石刻纵约300厘米,宽约210厘米,由《黾池五瑞图》、《西狭颂》 正文和题名共三部分组成,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为刻石颂文正中之顶部竖刻有“惠安西表”四字题名,又名《惠安西表》。

拓本分三纸,文字拓本一高156cm,宽146cm,一高65cm,宽51cm,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 (171年),石在甘肃成县。

释文:惠安西表。

赏析:篆额,一行四字。格调苍雅古拙,洒落飘逸,线条细劲圆浑,纵长取势,造型生动,有施蛰存所谓“飞腾夭矫”的汉代石刻气象,堪称汉碑额书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