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曾翔写大字现场直播再次引起书法界的广泛关注,之前沃兴华先生自上海写给曾翔先生的信同时被报道,引起各种对于当下大字以及书法艺术创作的激烈争论。时在南京的乐泉先生对此类创作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并对曾翔、沃兴华两位先生从个人角度出发进行了评论。以下为乐泉先生寄与张俊东先生信文,从学术讨论角度以享读者。
乐泉先生信文:
放下即真,随性便好。古来书法作为传统文人修身养性的艺术,能传承几千年而不衰,其意必然涵盖天地万物之气象而明道至理。如果说,“度”与“”法”好比是律,那么“道”则是缘其神遇。前者可以练就,后者则是修到为所至,其中也许与人的先天不无关联。
汉字结体是平面的造型,构成则是在此基础上,上升为一种带有意识维度的空间抽象。曾翔对此有着特殊的敏感性,这在其一系列极富异趣而又异乎寻常的实验绘画中,得以充分体现。参观曽翔工作室,我见过有些比较成功的少数字的墨象作品,也有非常大的作品,很有触动,当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西方绘画中的某些构成意识,在这里被其巧妙转接。
在当代,曾翔的某种极具先锋意识的墨象呈现,无论从意识或气势还是空间构成的领略,己非东瀛人的所谓“少数字”墨象派书家能望其项背。然而,特大字尤其墨象作品的创作,对技术层面及体力方面,有着比较特殊的要求,故而成功率极低。曽翔的大字墨象作品,属于一种特例。就一般人而言,若有兴趣,偶尔玩玩即可,这里的“度”便与人自身的修为有了关联。
就书道而论, 古人所谓的气韵生动,是修出来的高妙。在当下,片面追求表面形式或帯有设计意识摆布的书作,随处可见,其害在模糊或曲解了书道精神中最根本的自然属性。字无大小,气息最重要。书受之于天象,出入于人之心相,体现的是人格与精神,还原的是人的本性。艺术当与人性、人格同修,方可开启灵慧之门。否则,纵然满纸烟云,色相万千,亦属空不见性。
同样是少数字墨象作品,曾先生与上海的沃教授,两人在处理手段及技法理念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各见其貌,影响当下。然在形式上似乎都未离开东洋人之影响,难免出现偏离书法本性,而片面强调形与技的表现。所谓“生花妙笔”应该是心里生出来的,绝非刻意而为。二人对传统书法的认识与“破坏”意识,具有某种先锋性与当代性,或可理解是传统书法面临的“阵痛”。二人对大字墨象书法的所思所为,是一种精神的述求与探索,或可反映出某种担当精神。但都把“这个”看得稍重了,还没有真正做到放下。俊东先生让我说几句,直让我惭愧,我亦曾有过这方面的尝试,浅尝即止。做这样的活计劳心劳力,并不适乎每个人。今天,作为旁观者的个人浅见,仅供二位老友批评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