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画兰,亦称写兰,这是因为画兰花是以中国书法为功底的。也许是兰花很适合中国历代文人画家普遍情思的表露,所以自宋后,画兰名家迭起辈出,他们以兰花为载体,把自己的理想、情趣、美感、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石涛写兰,风格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成为二赵(南宋赵孟坚、元代赵孟頫)之后成就最高的杰出大家。

1

石涛画兰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能粗能细,能简能繁,能大能小,又长于山水,于布景点染衬托之类,自有他人不能到处。或配以梅竹,或倚石临水,烟梢露叶。应手而出,无不极尽花歌叶舞之致。其笔法有尖、秃、曲、直、刚、柔、光、毛;用墨干、湿、浓、淡,行笔偏、正、疾、徐,上下左右,顺逆往来,无施不可。

石涛曾说: “运腕虚灵则形能折变”。石涛运腕的工夫可说是炉火纯青的了。画兰最难之处在叶子的穿插,石涛却能得心应手。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而且往往因难见巧,使之格外生动。

石涛固然是一位具有“天马行空”之才的人,然其画兰的成就并非易得。石涛在一幅墨兰册页中题道: “十四画兰五十六,至今与兰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当初多食肉。”这诗的意思是:十四岁画兰已画到五十六岁了,还未能画好。虽然名高而笔未高,未能予兰传神,不过鱼目混珠而己。早知这样,不如当初多食肉以养生,何必要这番素心。这首诗貌似诙谐,实则表露了石涛画兰的甘苦。

2345兰竹 手卷 水墨绫本

款识:醉时写竹醒时吟,老去何心即此心,别有余情难说向,无心偶入没弦。清湘大涤子。

钤印:□□□□、四百峰中箬琹翁图书.

签条:大涤子兰竹真迹,大风堂长物。大千题。

引首:王师子题:楚泽之遗。大风堂供养。

后跋:石涛自言坡公画竹不作节,此达观之解,其实天下之不可废者无为节,进睹斯卷写竹全法坡公而画节,尤为特显竹下丛兰潇洒隐寓美人君子,晦明风雨孤芳自赏,不改其度之意乃者可勿宝诸。大千先生属梷,黄宾虹。

藏印:大千好梦、善子心赏、不见前人和后人、大风堂图书珍秘印

6石涛 《兰花图》

石涛《兰花图》中兰叶瘦劲,浓墨托出,交迭穿插,兰花散发出幽香。粗细长短的笔踪、枯湿浓淡的墨形,经过疏密聚散的组合,使整幅画显得轻松明快,充满了生意。

石涛的纸上兰花,以莫可名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青青兰草,在风中起舞,像一个多情的女郎,奔放而热烈,顾盼生姿,美目流辉。它长长的叶子,飞扬的叶子,当空飘舞着,好像一边舞蹈不禁要唱出歌声来。纸上的花,静止的花,可是石涛的心是自由的,他精神灿烂,要这永不凋谢的花,“日披拂于诗人之襟佩”。石涛作画,用情笔墨之中却又放怀笔墨之外,他是当时画坛“自我派代表”,这幅《兰花图》,为其定居扬州时所作。尘世之花,谢了又开,纸上的花,生生流转,是风中花的精灵,诗人的魂。

7石涛 兰竹图

8兰生幽谷 镜心 水墨纸本

10兰石图 镜心

钤印:老涛、头白真然不识字

11石涛 《芳兰图》

12瑞兰图轴 立轴 设色纸本 1699年作

款识:真州吴子文野之清越草堂,今年己卯二月尊堂五十寿时,幽兰盛开丛中,多并头,中间一茎产双并双花烦四朵。吴子藉以奉母,至夏五月复产一枝,台高三寸许,花开八朵。俯三仰五,其色如玉。碧者三、白者二、黄者三焉。远近观者如堵,此世罕之见者也。氤氲满室,非寻常可比,吴子买舟至广陵出旧宣小幅,请绘其图。今以管仲姬笔意写此,并索诸同人各赋诗章兴瑞草,争先再祝堂上,俟补八博闻,亦一段嘉话云。清湘老人济大涤堂下。印文:痴绝(朱文)前有龙眠济(白文)清湘石涛(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