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擅长绘画,画风大胆创新。苏东坡绘画传世珍品仅三幅:《枯木怪石图》已于抗战时期流入国外;《潇湘竹石图》历经几番波折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苏东坡之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亦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不求形似,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苏东坡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画得一手好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便是“胸有成竹”这句成语的来源。
《黄州寒食诗帖》墨迹素笺本, 横 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释文:
轼启。春中□□□□达,久不闻□渴仰增积。比日履兹馀□尊候何似,眷聚各无恙。轼蒙庇如昨。二哥□,春□□□有书问往还,甚安也。子由不住得书,甚健。会合何时,惟祝倍万保啬,不宣。轼再拜。德孺运使金部老弟左右。七月廿六日。
游虎跑泉诗帖,世存两本,台北故宫一本,此一本也,皆苏轼书法精品。此本东坡笔误,脱一“水”字,台北本全。两本章法布局皆不同,此本似应居先。苏轼书法“淳古遒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有“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非常人所能忖度。
苏东坡的墨迹流传到明清以后,存世极罕,十九皆在各大博物馆,此本逸出,乃藏家旷世机缘。
款识:
游虎跑泉。轼。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心安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堦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五月初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