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难得糊涂”让我们领略了郑板桥这位书画大师的墨趣之妙。虽生逢满清盛世,但是郑板桥的艺术仍旧有些泼辣,有些怪诞。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他的作品。

今天,我们图文并茂,为大家展示郑板桥20张代表性书法作品,一览郑式书法风貌。

1 3 2

郑燮生于1693年,1765年去世,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大众所喜诵。

从郑板桥的字中不难看出竹子的味道。

4567他的字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穷极变化,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郑氏别县一格的新书体,赋予书法竹节之气偶有活泼调皮,偶有明媚动人,又或浪漫洒脱。

89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10尽管郑板桥的字有些“古怪”,但是在字里行间,仍旧能感受到他对运笔的精准把握。

11郑板桥的书法定位,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备受争议性。对于郑板桥这种古怪书风,有人称誉,也有人批评,清代袁枚曾说: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康有为也说: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当然,这都是评论者的个人角度。

而启功先生则认为板桥的书法“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的,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认为远胜于乾隆时名书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启功在《论书绝句》中写道:“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近当代人们对于郑板桥书法的肯定,应该和启功先生的推崇有一定关系。

二百多年前的“板桥体”,至今仍能引起书家们见仁见智的激情和论争,仅此一点,足见郑板桥书法的价值,因此近年在拍卖行上,郑氏作品屡有有高价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