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介在中国绘画中属花鸟画范围。鳞介是指水族,鳞指一般鱼类,介指甲壳类。
花鸟画家经常把鳞介和花卉、禽鸟、蔬果等一同作为创作素材。历代被取为画材的鱼类有鲤鱼、鳜鱼、鲶鱼、鲋鱼、鳊鱼、比目鱼、河豚,还有金鱼和热带鱼。介类有龟、鳖、虾、蟹、蛤蜊、蚶、螺等。
在画史上,自五代以来,即有善画水族的画家。史载后唐袁义善画水族。传黄筌有《寒龟曝背图》,他传世的《写生珍禽图》中即有二龟。徐熙曾画《戏荇 鱼图》、《藻荇游鱼图》、《穿荇鱼图》。宋代的刘 以画鱼出名,他画的鱼深得“戏广浮深、相忘于江湖之意”,后来很多人都学他,清恽南田曾临过他的《琳池鱼藻图》。金鱼是我国人民培养出来的观赏鱼类,在画面上出现较晚。降至清季,始有画家取为画材,释虚谷就喜画金鱼。明代徐渭曾用水墨画蟹,作品有《黄甲图》。齐白石以活泼的笔法熟练地画鱼、虾、蟹,一生几经变法,晚年自成一体。

鱼是离不开水的。水有大小、缓急,鱼有浮沉、浅深,要把鱼画在水中。但在花鸟画中画鱼时,可以画水,也可以不画水。不画水时,要在空白纸上画出鱼游于水的趣味。
画游鱼,鱼的尾、背鳍、胸鳍、臀鳍等不能画得过于显露,太显露时,就像出水的鱼,尤其是鱼身和鱼尾的连接处要虚灵。

画鱼可用勾廓法,也可用浓淡墨点染。如画鳜鱼,尤宜于用墨笔点染。鳜鱼口阔头尖,背有劲鳍,遍体细鳞。用淡墨点出背纹后,可再套淡彩,最后点斑点。前人云“桃花流水鳜鱼肥”,因此画家多把鳜鱼和桃花画在一起。鲤鱼、鲦鱼、鲫鱼、鲇鱼、河豚等造型和色彩都不同,有的要清楚画出鳞片,有的鳍尾独特,与众不同;有的头大,有的背部隆起,有的头上有触须。画时可分别用浓淡墨勾点,或用渴墨勾出体型,然后敷以淡赭、花青等色。画小鱼时,可先画口、眼,然后一笔抹出头及全身,再分别画出鳃、鳍、尾各部,并可敷以淡色。

近人喜养热带鱼,也就逐渐成为人们所经常描绘的画材。热带鱼形
状奇特、色彩斑斓,配以荇藻,则意趣盎然。其中神仙鱼,形如方胜,全身有散点花斑,又生剪形长尾,就更为入画。
画虾蟹可点墨或点色而成。画蟹可用白描法或运用渴笔干擦成形,然后赋以适当淡彩。画熟虾蟹,可用双勾填法,或晕点朱砂、朱 、洋红。
表现龟、鳖、田螺与蚌、蚶、蛤之类,有的可用渴勾,稍赋淡彩,有的纯以浓淡墨擦染而成。田螺及蚌、蛤,外有硬壳,可用墨勾后再以淡赭色套勾。

可活泼生动。画家在着笔时,首应把握形态,把握深浅、浓淡、向背、俯仰、沉浮的不同变化和动态特征。构图时要注意有主有宾,有聚有散,有远近对比,有浓淡变化,用笔既要活泼轻快,又要沉着有力。
荇藻、水草是画水族不可缺少的配景,作者必须在体验鱼虾的同时,对荇藻等水生植物进行认真观察。要精心组织构图,处理好鳞介等主物和配景的宾主关系,并注意意境的处理。应注意水流的方向,这和草的方向及鱼的动势都有直接关系。另外,特定的季节时间所给予水草色泽和形象的变化亦应注意。
画面上长草、短草、蒲、菱、萍、藻兼施,虽无不可,但必须有条理。有时可只用荇,或只用蒲,或萍藻兼用。古人在水面上又喜画落花、柳絮。总之,水草要和鳞介配合得好,相得益彰,始能得远近、向背、俯仰、沉浮的生趣,使观者观后体味到如在濠梁之上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