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
5 月 21 日下午,由荣宝斋出版社主办的“空间与感知——胡抗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再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荣宝斋大厦召开。来自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出版及美学、艺术评论等二十余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书法章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大家畅所欲言,思路清新,会场学术气氛浓厚热烈。会议由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北京大学副教授祝帅共同主持。
胡抗美先生著《中国书法章法研究》由荣宝斋出版社于2014年12月出版,一经发行,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并获得2015年度“中版好书榜”25强称号。由于印数有限,应广大读者要求,荣宝斋出版社于2016年2月再版。该书紧紧围绕书法章法问题,从章法的形式自律、形式原理、时空二性、构成元素、章法探索等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作者近年的教学实例,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对书法章法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研讨会上,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出版社社长唐辉和荣宝斋出版社副总编辑崔伟对《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一书再版缘起做了简要介绍,并从学术出版的角度,对该书在当代书法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其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首都相关高校的二十余位学者就书法章法与中国传统美学、书法章法与现代形式理论、书法章法与当代艺术创作展开讨论。研讨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集中由书法界的学者发言,下半场由美术界、美学等界的学者发言。最后,胡抗美先生在致辞中对荣宝斋出版社鼓励和扶持学术出版表示了赞赏与感谢,他认为这次座谈会有各学科门类的中青年学者参与讨论,充满朝气活力,对于今后进一步完善对书法章法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此次活动参会学者都是70后、80后,都具有博士学位,都是活跃在书法界、美术界、美学界的理论家和评论家,他们对书法章法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一次跨学科的思想沟通与智慧启迪。通过对一本书法理论著作的探讨,引发美学界、美术界对书法学科的重视与思考,是此次研讨会的一个尝试与探索。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将在进一步整理后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空间与感知——胡抗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再版座谈
暨学术研讨会
发言概要
唐辉(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出版社社长)
《中国书法章法研究》面世后引起这么广泛的社会反响,源于胡抗美先生多年来在书法领域积极的探索研究。这本书不只是讲章法,更多的是在讲书法的文脉和美。我们今天谈书法主要是讲技法,实际上,书法借助线条建立起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从文字到文学,再到形式美感,书法的审美是中国文化的基础。现在有一批以胡老师为代表的学者,在传统这条道路上不断研究、借鉴古代各家技法、风格,以当代的视角、文化立场、审美意识为基础,再回头去思考传统的流变,非常难得。文化与书法的关系在当代应该引起更多关注和重视。
崔伟(荣宝斋出版社副总编辑)
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首先,这本书是胡老师多年来创作经历和教学实践的结晶,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读起来既清新自然又心悦诚服。第二,胡老师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并借鉴西方的哲学理论来谈章法,从内在原理上谈中国书法章法的共性,而不是简单从外形上分析表象,他认为书法文字渊源于传统文化,是阴阳的对立转化为平衡。第三,胡老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章法,将书法设定为完全追求形式自律的视觉艺术,虽然这是一种备受争议的观点,但他坚信书法走向形式自律,走向以章法研究为先导的形式构成,是不可回避的理论趋势。我个人认为:接下来对书法章法的学术研讨深入化和多元化,仍然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书法这门艺术的认识深度的拓展,离不开书法的本体。
于 洋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此次学术研讨会主持人之一)

在这一角度上,胡抗美先生的《中国书法章法研究》堪称是面对书法的“造型”传统的本体性专项研究。从现代书法艺术研究的方法论与核心内容层面,该著在一定程度上搭建了章法图式的资源库与书学研究的思想库,并有力促动了将这项精英的、小众的学术研究,面向社会大众乃至西方读者加以拓展与推广的可能。
祝 帅 (北京大学副教授、此次学术研讨会主持人之一)

上半场
杨 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副院长
这本书写得十分深入,非常具体,可读性强,我认为有三点最为值得称道。一、众所周知,胡老师在书法实践方面卓有成就,因此,这本书是实践家写的理论著作,能把实践中的感悟与思考用理论性、思辨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实属不易,对从事书法创作的人来说,读后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其二、这本书综合中国古代书论、中西方美学研究,以及胡老师的教学成果,既有形而上的思辨,又有具体的创作方法的阐释,思维开阔,点面结合,体现了胡老师作为一代学人的深刻洞见。其三、这本书条理性极其清楚,逻辑性强。开篇第一章谈中国书法图式的嬗变,把章法的核心问题在一开始就和盘托出,紧接着谈书法章法的形式原理、时间性和空间性,具体的章法构成问题等。论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环环相扣。因此,我认为这是一本对当下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都有裨益的著作。
邓宝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任

朱天曙(中国书协理事、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

王 平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艺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首先给我感慨是胡抗美先生作为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的理论勇气可嘉。他对章法的研究立足于当代书法创作,实质在探讨书法的现代性问题。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自律,我们都在尝试,但是在理论上真正敢于突破,是需要勇气的。胡老师对当代书法创作最现实的一个理论问题做出的一个回应,也为当代书法创作指明了一个方向。其次,对传统书法章法的自律性问题,该书通过视觉艺术的视野进行了一次梳理。再次,该书是在东西方对话的语境中试图建构当代书法的章法理论体系。另外,胡老师的书法实践与书法理论相得益彰,他对章法问题的理论思考在其创作中有鲜明的体现。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是当下书法转型的标志性著作,是当代书法创作走向自觉的一个标志。
李 宁 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杨 频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馆员

杨明刚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编辑

雍文昴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编辑

刘 芳 荣宝斋出版社书法篆刻室编辑、副编审
这本书作为一部相对小众的书法理论著作,出版后成为一个亮点,绝非偶然。章法是中国书法的核心问题之一。近30年来,书法界无论从书史、理论还是创作角度,对章法问题的关注和探讨都是高频的。涉及书法章法的文献资料在时代和载体上范围特别广,而且多是零散的、语言玄妙的感悟式片段,本书的学术贡献在于:它在当代美学理论框架下对这些零散的资源作了整合,运用当代艺术学的学术规范将章法还原到书学的本体地位,通过在创作实践的追问中不断做减法,为当代书法创作建构起了一个自成体系、生动可感的章法图示资源库。该书作为一个成功的学术出版案例,也为出版社更好地承担起学术出版的组织功能,引导阅读潮流提供了经验。
上半场评议:
于洋在上半场论坛的学术评议中认为,来自书法界、美术界、思想学术界的与会专家学者论及了诸多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当下生态问题,进而深入到书法章法的本体论研究,复又回到对于该著作的编辑过程的探讨,由宏入微,自外及里,从一本理论著作的核心思想延伸到理学双证的创作与形而上的思辨相互渗透的范畴。他将上半场的发言概括总结为四个关键词,一是书法家胡抗美先生,二是书法章法,三是书学研究,四是学术著作的出版。于洋指出,对于胡抗美先生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与会专家们从胡抗美先生作为一位具有实践修养的学者型书法家的身份谈起,讨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相勾连、互渗的关系问题,从而对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的学术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的价值进行了深入发掘,普遍认为这部著作显现出知行合一、源流清晰、体大虑周、深入浅出的学术特色。从这一角度入手,这场研讨对于书中提出的“演‘象’说”、“阴阳观念”、“造型观念”等书法研究的“元问题”,及其对书法传统的“活态”揭示、现代释读乃至大众普及的当代建构意义,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发。此外,对于由这些问题引发关注的当代书坛的 诸多现象,也引发了学者们的观察与思考,这些讨论也同时为中国书法章法研究的学术必要性与独特意义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映照,由此更加反衬出从本体论的、“就事求理”的角度对于章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