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的变化,到了楷书,基本上已趋于完备。从此,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这五种字体,也成为书法的五种典型。后世的书家们,都是在这里大展其才华,各领风骚。
从文献上看,将隶书改造为楷书的,是汉章帝建初年间(76—84)的王次仲。王愔《文字志》说:“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虽然这一记载未必是事实,但楷书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草书之便捷脱化而来,改其间架,变其结构,而变化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并广为流传的整齐端方的正书一体,亦是发展之趋势使然。

在现存的文物遗迹中,最早的楷书碑刻,当属刻于三国吴凤凰元年(272)的《谷朗碑》。尽管在体势上,还没有摆脱隶书的样式,但是隶书所具有的波磔这一特征,已不多见,而明显地接近楷书——它也就成为流行于南北朝碑刻上的楷书的基本形式,虽然人们仍然在不停地改进。

在钟繇之后,另一位伟大的书法改革家,就是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是他,把当时还十分朴拙的楷书,改造成为更接近现在的妍美的楷书。他把钟繇的与隶书相近的横体势转化为一种方整而稍长的体势。这一改变,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成为后世人们写楷书的基本样式。换言之,在王羲之的楷书中,已经孕育着唐代楷书诸大家的胚胎。据传对他的作品的《黄庭经》,像隋代僧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花了极大的工夫去临习。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魏晋以后,随着朝代的更迭与兴废,楷书也进入了一个面目纷呈的阶段。尽管有人只承认“唐楷”是楷书,而把“魏碑”排斥在外,但是在划分上,无论是从内涵上还是从外延上来说,魏碑都应该是不折不扣的楷书。这一期间可以从南朝宋(42O—478)开始到唐统一前(618)为止。在中国书法史上,这一时期的楷书可以算是到了或将要到它的黄金时代——即它是一个风格变化最丰富、用笔方法也最为充实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