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过庭《书谱》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有人说这是指书法结构而已,我不以为然。他的意义远远不至于此,应该说他的指导意义是指向整个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本体内容的。因此《书谱》又云:“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他形象化地比喻为书法学习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即为“平正”。何谓“平正”?他要求书法作品“结字匀称,点画妥贴,横直相宜,骨肉相配,端庄沉着”。“结字匀称”确指书写要符合汉字结构的规律,后面四句则指向笔法、笔势和笔意。“点画妥贴”不仅是指向点画的安排妥贴,而且也是讲点画用笔的规范即“亦须三过笔”。“横直相宜”讲的是笔势。所谓“纵横有象”就是说字须有横势和纵势之伸展变化,不可失控而不宜。“骨肉相配”否和用笔的轻重快慢有关,要求提按自如。“端庄沉着”讲的是笔意,但他是由笔法而生。历来用笔之法,当以沉着为本。所以“第一部曲”即学习的第一阶段要求的就是合乎法度之谓也。此一关虽难,但一定要过!如想跳过这一关,则将与书法艺术终生无缘。他要求学书者,有恒心、能坚持、肯吃苦;能如此者一般都能过关。就字体而讲,惟有篆书、隶书、楷书最适宜初学者求得“平正”。这是由于这几种字体的形式最为规范。

第二部曲是“险绝”。何谓“险绝”?“险绝”乃“结字奇变,参差起伏,阴阳开合,纵横欹侧,出没无穷”,合乎意态之谓也。书法艺术以变为贵,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因此古人云“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故书法“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参差变化,起伏有致,长短宽窄,纵横开合,收放有道,出没无穷。这与初学书法者之东倒西歪,重心不稳,是二码事。书法艺术和写字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唯观其“势”,后者只看其“形”。“势”是书法艺术本体的载体,“形”是书法艺术形式的载体。有势才有气,有气才有生命力,有生命力才可谓书法艺术。而形只是个符号,它可以不管书写工具,不看任何环境条件,它的本体应属文字学范畴。如生日蛋糕上,“祝你生日快乐”的字,决没有人会认为这就是书法艺术。这肤浅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书法艺术一无所知的人,却经常被书法知识更无知,或别有用心的人搞混。你不是说要欹侧吗,他就把字、行写得弯弯扭扭,溃不成军,还美其名曰“创新”。如果写出来字和小孩子写的一样,他们就美其名曰“孩儿体”;如果写出来的字象画画一样,就讲此乃书画同源之古意也。歪理何止十万八千条!其实过第二部曲“险绝”一关甚难,无胆识者、无功力者,怎么可能轻轻松松地随意逾越。

书法学习的“三部曲”即“复归平正”,是书法学习过程中最难的一个阶段。能入或出此阶段者,皆为书法大师也。当前的一些所谓“书法大师”实际上连第一部曲也尚未出道,以形似平正和第三部曲中的高层次的平正混为一谈,实为可悲。这一点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前进的,不同的阶段所呈现的形似之物,并不是处在一个层面上的,他们有着质的区别。书法艺术也然。因此,怎么能把第一部曲的“平正”和第三部曲的“平正”相提并论呢?“复归平正”要“平和简静,妙合自然,质朴无华,平中寓奇”此乃合乎理趣之谓也,非从学养中出难臻斯境。书法界有人提出书法家要“学者化”,此论出发点,不可谓不好。但是,这不是在说“书法家不是学者”了吗?这种自己否定自己的蠢事,在书法界确也屡见不鲜。我们这里所说的“学养”是指在尽可能多地掌握书法本体知识的同时,通过学习其他知识,融为贯通,掌握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不是指一定要掌握多少其他学问的专业知识;从而为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书法本体,提供理性的即思想武器。这和我们并不认为不是作曲家、不是剧作家、不是服装师的梅兰芳,就不是戏曲艺术大师,道理是一样的。

“复归平正”具体体现在“平和简静”上,妙合在“天人合一”的“自然”上。“平”是指书法作品里体现的一种意境所具有的修养,不激不励,儒家风范。那种狂野之气,属于无知小孩顽性之为,或心情处于逆境之发泄而已,怎能和书法艺术高雅意境相提并论!那些书展评委和书法爱好者之所以喜欢狂野的书风,只不过是追求感官的刺激,一时的愉悦而已,是非理性的艺术评判和艺术享受。“和”还是个连接词。他除了和“平”连在一起构成了“不激不励”之意,而且还具有与其他内涵联系在一起的包融性。这就说明“复归平正”并不简单地排斥险绝和形似的“平正”。“简”是书法艺术高度抽象的基本标志。古人云“以简驭繁”,书法艺术就是以最简单的点画表现人类最复杂的情感;他需要形式来体现,但不要过多的花架子来陪衬,更不要拼拼凑凑。书法艺术讲“简”就是体现一个“纯”字,他壮严地向艺术之林高喊:“我与画同源,但决不是画!”这也充分表明了书法艺术独立性品格的不可动摇性。“静”不是呆板、单调,而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是热水瓶性格——外冷内热;由“静”的点画收束中宫及放射状排列,形成不具一格的透视现象即立体感,从而“静”中有“动”,“动”在“静”中凝固,有“画龙点晴,唤之即出”之奇功,妙不可言。

书法以“自然”为美,而书法艺术的高妙之处也确在“自然”二字。何为“自然”?“自然”即整幅书法作品中要有一种统一而协调的风格,这种统一和协调是在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和崇高的学养的综合前提下,油然而生的一种氛围体现,在第三部曲里的“自然”显然是高档次的。我们学书者都知道作字,不可造作;但殊不知书法艺术之“自然”境界皆从艺术造作中来,即“始于规矩,终能变化”欲其变化,先须有意。如庖丁解牛,熟极巧生。古人云“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而已矣!”这就是庄子所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是也,这也符合“物极必反”之理也。所以傅山说:“写字之妙,亦不过一正。然正不是板,不是死,只是古法”这就要求用笔有节奏、有起伏、有轻重、有徐疾,自然而无板刻之弊;结字要有气势、有呼应、有顾盼、有起承,自然而无僵死之病。他又说“写字只在不放肆,一笔一画,平平稳稳结构得去,有甚行不好”因此要“自然”,用笔当以沉着为本,结字当以平正为善,功力到时,结构自然而生,姿韵自然而出。即使是行草,虽飞动流宕,亦不可放肆,当收擒得住方佳。所以讲能达到第三部曲的阶段怎能不是大师级的!

纵上所说,书法学习必须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虚假,作书从平正一路入手,打好基础,则结体深稳不致流于空滑。朱和羹云“虽古人书皆以奇宕为主,不取平正,然为初学说法,不敢超乘而上也”这就是说奇宕变化,须从平正规矩中出,方有根基,万勿求速,躐等超乘而上也。以上三关,实乃人生学书之“三部曲”,过此三关,即入“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矣!

附:运笔手法

执笔时手需注意四个要点:

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笔管上,稳固的持者。

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笔即可。

手背圆:是形容执笔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

手掌竖:意思是将手掌竖起直立,能使手把笔拿直即是。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实则筋力平均,掌虚则运用便易」。手需注意的部份大致如此,剩下细节就有赖读者自行体会。

运笔腕法

枕腕:即将手腕枕于桌上写字,只靠手掌运笔,范围较小,不宜书写大字。

提腕:把手肘枕于桌上写字,范围变大,宜写中字。

悬腕:将整之手臂提起,手肘姿势固定,由手掌及肩膀运笔,活动范围大,宜写大字,为三法中最难者。

另外执笔时需稳固,支撑点出力,协助运笔,惯力于活动处,保持姿势优美,挺背正视,切记!

运笔方式

运笔是书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领,则再怎么写也没用。所以书法以此为重。运笔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指运法,二是腕运法,三是肘运法.书法家张廷相曾说:“运笔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指运法:

指运法是运笔的其中一个持法,做法是将左手垫于右手之下。通称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这样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动,因此只能书写细短的笔画,适合用于小字。但若书写草书的小字时,也不适合使用枕腕式。因为此法较不灵活,写时会缺乏一股流动之气,无法表现其气概。总之,指运法书写时最稳且牢固,可作为练习运笔的第一步骤,由此而进步至提腕或悬腕,就较容易许多。因此,初学者当多加练习。

腕运法:

腕运法就是固定肘部,将腕部提起,一般通称提腕式。而此法将腕部提起,活动范围就较枕腕式大,可以书写较大的中字。但也不适合书写于大字,因为肘部仍着地,活动范围仍受限制。

肘运法:

肘运法是连肘部一起悬空,以肘部来运笔,一般通称悬腕式。而此法以肩膀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为灵活,活动范围最大,挥洒自如,易于表现笔力。适用于大楷、行草等书体。总之,悬腕式是运笔的极致用法,如欲尽善尽美,此法非熟练不可,不然大字无法逞其雄势,行草不得其纵逸,各不得要领是也。

运笔要领

运笔的方式前面已经谈过了,接下来就是要发挥它的要领,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之方式,笔锋之运用等,皆需注意。但多虽多,还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寻,以下大约分成七点,略概分类叙述:

起笔与收笔:

关于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包世臣称:「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上述诸点,乃起步之大道理,应多加练习.

提笔与顿笔:

当你在写作时,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而形成的,「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终使字成形。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顿也有轻重之巧。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转笔与折笔:

除了上述之提与顿外,转笔与顿笔也需要重视。「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张廷相曾道:「真书以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其中,细分古书所见,折亦可称为翻转,表现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笔锋之方向略成ㄟ状转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笔意。至于转法亦称绞转,行笔中「动而转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转锋时不停,顺势回转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画外角成圆,转动幅度较为大。蒋梦麟曾以图形说明,并附诗云:「翻转突折成直角,绞转毫滚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见。

方笔与圆笔:

这部份较为复杂,讲求整体的效果。依前面所提过的起、收,提、顿、转、折,在书写时,放慢些许速度,使运笔较更稳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将之突显曲度,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萧散超逸。而方笔则是在上述各要点中,突显笔画的骨气,让整体架构明瞭,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沈着,苍劲挺拔。张隆延道:「方笔平直而精严,圆笔委曲而奇诡。」极为称道。

藏锋与露锋:

谈到笔锋,可延伸出偏锋、正锋、搭锋、折锋、回锋诸法,对于笔锋的用法,重要可知。若书法笔中锋无变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锋与露锋最重要。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此句话甚是明白。笔锋不藏,则缺乏含蓄之深韵,也不可偏重一方,则不得中道即为病。两者得相配合,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气势挺拔,气韵天成,即得其道。

执笔松紧

执笔松紧:

执笔的松紧自古即有多种论解,求紧者是因为执笔时紧才能拿稳,不使字无力,求松者是因为若拿笔太紧,会使字枯骨尽露,毫无边劲,其实他们意思都相近,只是重点论分不同罢了。

拿笔太松,运笔时易脱笔,手上无劲,当然拿不稳;拿笔太紧,则有碍运转,一样不好。适度的松紧才是正确之道。

书法作品布局

书法作品的布局: 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是要写的主要内容,是作品的主体。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包括象正文题目,出外,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题款内容的多少要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象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书法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迎首章和押脚章。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主要起点缀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过多,一般是一至三方为宜。 正文、题款、印章是一幅作品的三大有机构成部分。在创作时,必须统筹安排,使三者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柳体临习指导

柳字的用笔特征:

1、方笔圆笔并用。方笔指在起笔收笔和转折之处有棱角,而呈方的形状。用笔方法是以折为主。圆笔则是指那些圆浑丰润的笔画。柳字用笔往往方圆并用。比如横画起笔方,棱角分明。收笔圆,含蓄圆润。垂露竖也是如此。捺画则起笔圆,捺脚外方。要注意柳字竖画、撇画起笔之处的方与一般楷书不同的地方,柳字往往二次转锋折笔,因此在起笔之处比一般楷书多一个棱角。

2、柳字的横画有长短区别,短画粗而上昂,长横细而下覆。横与竖并不象颜体《勤礼碑》那样横轻直重有明确的定式,柳字的横与竖轻重悬殊不太大,有的短横甚至常常比竖画粗重。

3、柳字的撇和捺进行比较,一般撇轻捺重,这一点跟颜字一样。

柳字的结构特点:

1、两竖相向。即一个字中左右两边并列的两面三刀竖,在左的向右弯,在右的向左弯,形成一种相向之势,这种写法也出自颜字,不过柳字的竖画比颜字瘦劲,虽然写法一样,但结构的趣味也就有所不同。

2、收放有对致,参差变化。在一字之内,有的笔画写得比较收敛,有的则很舒展。比如“言”、“其”、“者”等字中的横画长短是很悬殊的。如果一个字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那么柳字非常注重这几个部分在宽窄、长短方面的对比,使字有的地方留白多,空间疏朗;有的地方留少,显得格外紧凑。这一点柳字跟颜字不同,颜字是力求匀整,两面三刀肩齐平,而柳字追参差变化,如“街”、“孰”、“智”、“辫”等字就是典型例子。

3、与上述一点相联系,柳字因为有向外格外舍展的笔画,字内往往注意紧凑,是内紧外疏的字,这是跟颜字的又一大区别。

楷书临习章法

章法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点画是线条美,间架结构是局部的构图美,章法是整体构图美。赵体楷书的章法,可以从两个方面研究和把握起规律。

其一,整齐一律。楷书章法的整体感,首先是整齐,字的排列形式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等距,给人一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式最适合严格意义的楷书。结字的宽窄、长短不同的造型产生局部参差变化,便整齐一律而不呆板拘谨的楷书不会出现不和谐或单调之弊。

其二,多样统一。赵体楷书的最大特点是带有行书的成分,笔法多变,因字赋形,不刻意布置,在多样性、变化性中有着十分和谐统一的关系。给人的感受是静中有动,字中融情。一件书法艺术品首先感染人的是其整体效果,而整体是由无数个局部构成。因此,在布置章法时,不应该忽略每个字的细节,诸如字的造型、长短、欹正的变化,轻重的节奏感等,都需要慎重地考虑,严密地设计,并且要坚持不懈地经过较长时期磨练,始能自由地进行章法处理,表现出一种似乎没有设计的设计美,达到书法艺术的较高境界。

楷书章法并不复杂,其主要形式有中堂、对联、条幅、横披、扇面等。楷书的章法布置,字距与行距大多基本相等,但也有行距大于字距的;一律自右至左竖写,横披的少字数者也仍然是由右至左书写;现代的中文横写是自左至右,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但竖写是仍然以从右至左为佳。赵体楷书的具体章法形式见下面章法示例。

赵体临习指导

赵体字的笔画结构:

1、藏露结全。楷书的笔画书写一般要逆锋起笔,回锋收笔,将锋芒藏住,极重含蓄。赵体字敢讲逆入回锋,但是赵体字笔画的起笔之处更多的只注重取逆势,从空际逆入,并没有完全把锋芒藏住。收笔时有回锋的意思,但是也不刻意顿挫回锋。强求圆润。这种写法不但无损于含畜之美反而增添了一种生气和自然轻松感。

2、笔道停匀。赵体字的笔画自有轻重的变化,但较颜体。柳体来说,明显地匀净多了。而且也无那种横轻竖重的固定程式。到底那一个笔画该重,哪一个笔画该轻,完全是依据字的需要随机而定的。

3、腾挪起伏。赵体的捺画。横画多起伏,有曲折之美。

4、点画呼应。赵体楷书借鉴了行书的写法,有行书笔意,点画之间多前后呼应,笔意相连。有的甚至干脆就用行书的写法,笔画与笔画之间有牵丝映带。

赵字的结构特点:

1、字形趋扁方,赵体笔画圆秀,间架则方正,不象欧体或者柳体那样高长。赵体撇画。捺画。以及横比较舒展,字势横展。

2、端庄流动,赵体字横直相安,重心平稳,结体严谨端庄,借用行书,有的字介于行楷之间,因而以显得流美动人。

如何欣赏书法

中国书法之美是他国文字所不及的,而欣赏书法,也是一门学问! 首先,要较深入的欣赏书法,得有两把刷子──「历史的刷子」与「书法的刷子」。历史的刷子包含了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景);书法的刷子则包含了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

知晓古今之书法演变──书法史: 想想,书法演变是有前因后果的。从殷商的甲骨文到现在所看到的文字,五千年的岁月展露无疑。欣赏时如果不清书法史,而将隶书与草书、楷书相比──比哪一种好看──就有如一部历史电影中张飞与岳飞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中,大煞风景!

知晓古今之书法家背景──历史: 你可曾知道,王羲之那鼎鼎大名的「兰亭序」是在略有酒意时写下的,事后多次尝试也写不出更好的作品?如果不知道,那也就无法深入的欣赏「兰亭序」,因为你无法搞清楚它的前因后果,笔意也无法捉摸。

有文字学知识: 书法家最爱在文字上做文章了,有时为了变化,将多种字体(如隶书、草书)合为一种字体,有时学仓颉造字,为文字增减笔划。如果这时,一个对中文只略知一二的外国人,误把「山」、「宗」当为一字,念为「崇」,书法中所注重的「整体感」便消失殆尽,没有了字距、大小之美。相同的,一个不知哪种是隶书,哪种是狂草,而将其混为一谈,后果可想而知……

有鉴别碑帖之能力: 欣赏书法必具备鉴别碑帖之能力,避免欣赏到伪帖而不自知,完全吸收,将不堪设想。

书写技巧,非有不可: 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不懂书写技巧则无法真正体会书法之美。用笔用墨之妙乃为书法欣赏的重点,不知书写方法,不亲身体验,如何体会笔墨之妙?这也就是大部分名鉴赏家也为不错的书法家之因。

有艺术涵养: 其实欣赏任何一种艺术,都要有如「置身其中」一般投入,用心去看,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骨力」、「姿态」、「神韵」、「气魄」,欣赏书法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