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年,曾经有一个声音一直在中国书画界上空游荡和徘徊,被称之为“吼书”。关于他的叫声评论中曾形容:吓哭了孩子;吓尿了青年;吓傻了那些憋屈着不喊不叫的“高潮”。如果去定义一个书法家喊叫的声音,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作品。直接点说,记录声音的不是视频和录像,作品里,一点一画都在叫,一行一转都在喊,那么这个声音就会穿梭过的每个耳朵刻录在心里,并传之久远。因为有时候那个声音只是借助了一个身体。

2怀素的“叫声”是从《自叙帖》里发声的;张旭的“叫声”是从《古诗四帖》里发声的;傅山、王铎铿铿锵锵的“喊叫”有憋屈也有洒脱。《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喊之、叫之,若不发之于心,那叫装B,从心而生,因时情而发声,无非就忘乎所以的爽了一把,叫不叫自己哪里晓得。怀素和尚说了:“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3自古劳作且有号子和山歌助兴,振奋精神。那一声“啊”,一声“嘿呦”,哪一句喊得不像个顶天立地的汉子,粗壮脚板似乎伴着声音在坚硬的地上踩出深坑。米芾写嗨了毛笔都飞溅出去,井上有一写嗨了也有沉郁的喘息,唯独当下写字喊出了声音,就被千指万舌戳一个千疮百孔。幸好,那个短小强壮的汉子越叫越嗨,墨汁飞溅的越骂越勇。曾经戴公曾言怀素:“驰毫聚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目愚劣。看来这次,直播的主持人张俊东先生不得不身披雨衣来进行这次现场直播的访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