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陈遵是王莽时期最有名的书家,《前汉书·陈遵传》称他“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弆以为荣”。这是有关帖的最早的记载。后来,人们喜爱收藏书家的手迹,视为珍秘,成为社会俗尚。

在西晋时,张芝、钟繇、索靖、卫瓘等书家的片纸只字,都会为士大夫所宝爱,永嘉之乱,世家巨族纷纷南迁,有名的政治家王导就把钟繇的《宣示表》置衣带过江。还有王廙,他是王羲之的叔父和老师,也把索靖的《七月二十六日贴》,带过江。至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手迹,当时就被人珍重,流传的王羲之书成换白鹅、王献之书衣被争夺等故事便可说明。

1钟繇《宣示表》局部

后世更把二王手迹视若拱璧,桓玄尝把王羲之的书法精品装置成一帙,常置左右,在战乱中,虽甚狼狈,犹以自随,直到篡晋将败,才投于江中。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字,挟帝王之势,搜罗右军书法,甚是不惜手段,派肖翼去赚辨才和尚秘藏的《兰亭》,以至于用《兰亭》殉葬。这些都是有关帖的秘闻轶事。

要使古人手迹广以流传,就得复制。在刻帖未发生之前,复制古人的墨迹有四种方法:

一是临摹;

二是双钩填墨;

三是用硬黄钩摹;

四是用响拓。

现在保留下来的就有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兰亭》临摹本和王羲之《丧乱帖》、《孔侍中帖》等双钩廓填本。

最早刻汇帖应该是五代南唐时,先主李昇检取宫中收藏的前代名家墨迹命人钩摹上石,这就是后世所言的《昇元帖》。国破后,碑石散落民间没有流传下来。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命侍书王著将古人墨迹,从历代帝王到历代名臣以及历代书家无不包罗,编次汇成十卷,用枣木摹刻,以澄心堂纸、李廷圭墨拓出,此即是有名的《淳化阁帖》,此帖出后,影响极大,后世纷纷效仿,公私刻帖蔚然成风。

宋元祐五年,哲宗有旨将《淳化阁帖》未刊的前代墨迹刻出,历时十一年始成,名为《淳化续帖》;宋大观三年,徽宗鉴于《淳化阁帖》尚存缺点,命蔡京等人重新更定汇次,刊石于太清楼,名为《大观法帖》;南宋绍兴十一年,高宗又重刻《淳化阁帖》,置版于国子监,名为《国子监帖》;清乾隆十二年,又刻历代丛帖三十二卷,洋洋巨制,名为《三希堂法帖》。

私家刻帖更多,著名的有:宋庆历五年,刘沆摹《淳化阁帖》于潭州,世称《潭帖》;宋皇祐、嘉祐年间,潘师旦以《淳化阁帖》略作增减,摹刻于绛州,世称《绛帖》;南宋韩侂胄命幕客向若水摹刻历代丛帖十卷,名为《群玉堂帖》;明嘉靖年间,文徵明刻《停云馆帖》十二卷;明万历年间,董其昌刻《戏鸿堂法帖》十六卷,陈继儒刻《晚香堂苏帖》三十五卷;清顺治年间,张翱等人摹刻王铎书迹《琅华馆贴》七卷、《拟山园帖》十卷等。刻帖之举如雨后春笋,从宋朝到清朝,丛帖单帖、所刻不可统计,上至古代墨宝,下至当代近人手迹,均在收罗之数。并大量传拓,学者称便。而钩填、硬黄、响拓等复制前人书迹的技术逐步减少,故有“汇帖兴而摹拓亡”之说。

到了现在,印刷高度发达,影印本能使古人书法大量重现,若再有刻帖之举,便纯属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