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中国的文字有颜色、有声音、有美感、有感情。胡兰成在《民国女子》一文中曾回忆道:“爱玲道‘羌好,羯很恶,面孔黑黑的,氐有股气味。鲜卑黄胡须。羌字像只小山羊走路,头上两只角。”汉字是象形文字,为张爱玲的话作了很好的注释。之于书法的魅力,古代书法大家王羲之、颜真卿、刘公权、禇遂良、董其昌、傅山……自不在话下,据说文化大革命时期,书法家舒同迫于无奈贴在墙上的大字报,时常一夜之间不翼而飞,被不知哪个书法爱好者连夜揭走……
我是书法“槛外人”,爱看却不会写,耳闻过我国传统书法绘画诸般好处,磨砺心性,平和清静,与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效,于身心有大益处。写字时气沉丹田,平心静气,许多书法大家健康长寿,此现象不是偶然。
我的一位中医朋友十分喜爱书法,他告诉我,由于给患者针灸,书法帮助他增强指力,握毛笔的手指不仅需要力道,笔触的轻重缓急,顿笔、提点等更需要指力的灵活掌控,运笔时心中手上都有准确的感觉,针灸里说的“针感”似乎和书法上的力道有相通之处。我的这位中医朋友经常将他刚刚写好的作品以彩信方式发送到我的手机上,久而久之,我发现了一个小问题:他的书法作品,总是前面的字比最后一个字写得好。有过书法练习经历的人大约都有这样的感触:写字的时候屏住呼吸,提着一口气,字写得很多,到最后这口气秉持得不如初始时那么沉稳,字便不漂亮了。“总是后面的字不如前面写得好,这说明你中气不足,呵呵。”我回复信息班门弄斧。
之于书法和气息,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典故。据说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家、著名医学家傅山一次挥毫之时酩酊大醉,傅山的儿子傅眉于是接着完成了后半部书法作品。傅山酒醒见书法之后大惊失色,观其作品笔迹颤抖,不似一气呵成、流畅贯通,可知写作之人气息虚微,恐不久人世。未过多久,傅眉竟然过世,使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当然只是个故事,书法、绘画、武术……艺术需要深厚的功底,功夫是需要工夫打磨的,武术名士白金甲说:“功夫、功夫,要的就是工夫。”需要长时间地积累和不间断地修炼,传统文化艺术有益身心,健康的体魄,真善美的心灵是艺术的底气。急功近利,沽名钓誉无法取得真正的心灵颖悟和艺术提升,没有真善,绝谈不到美,美是从心灵深处透出来的,仿佛水满则溢,立竿见影,正如一位年轻学者所言,没有竹竿,一味追求影子,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