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书坛,草书的创作可谓是空前繁荣。无论是在国展,还是社会上举办的大赛和展览投稿中,草书所占展览书体比例较多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能真正欣赏草书、进入草书创作的人并不多,因为草书创作、欣赏草书需要“门槛”,需要对草书笔法和草书字符认真学习掌握后才能进入创作。
自古至今,没有哪个历史时期有如此多的人爱好草书,即便是汉代恐怕也未必有今天参与书写草书的人数多。当下,除了从事书法专业的人外,还有广泛的书法爱好者。草书结体的可塑性和笔墨的抒情性有无限的创造空间令人痴迷。许多学习书法的人大多喜欢草书,认为草书比较容易抒情,写起来过瘾。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把汉字自然地写成连笔就是草书,其实不然。我认为,真正的草书应是按照中国书法特殊的笔法和草书的字符来表现笔墨性情的书写。草书的创作对于创作者的要求相对较高,既需要极扎实的基本功又需要极高的艺术才情和文化修养。
在大众审美范畴中,草书的认读还是一个问题,即便是从事草书创作者也很少能完全解决。一般人欣赏的字体仍是行草。在书法界,喜欢草书创作的群体虽然多,但还是处于摹拟阶段,摹拟古人和现代人。在一些展览中行草书几乎千人一面,少有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追求的作品。因为不像古人便没有了古意,有了古意又跳不出古人的程式而迷失了自我。摹拟古人不容易,走出古人更难。摹拟今人者多是为了参加展览,参展者挖空心思揣摩评委好恶,一味地跟风。临摹获奖作品,变换一下获奖作品的尺寸形式,投入下一个新的展览。来稿风格雷同,评委也无能为力。投稿者会捉摸评委的审美,看哪种样式能赢得评委的认可就写哪种样式的作品。而不是从艺术本体思考草书的创作,在临摹的过程中认真解读古人的笔法结体和创作理念,如此这般,创作者便没有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人云亦云,趋之若鹜,造成了展览作品大多数没有个性,没有鲜明的书法艺术审美追求。
那么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抛弃杂念,端正态度和理念,回归书法本体。不断丰富艺术修养,开阔艺术视野,认真思考书法本体的问题,坚持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坚定自己的艺术追求。
爱好书法的作者必须潜心在长期的临池中,增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关注音乐、舞蹈、影视等当代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开阔视野。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书法不传统。比如,杨丽萍的“雀之灵”舞蹈既是中国的民族舞,又不同于以往的民族舞和现代舞的形体语言,有极强烈地杨氏风格特点。杨丽萍将人的肢体语言开发运用到了极致和一个新的境界。她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在诉说和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那么,草书艺术是笔锋在宣纸上的舞蹈,我们必须用心感悟毛笔蘸上墨汁后在宣纸上的细微动作和感觉,在展现这些优美动作的同时,应该思考怎样表述自己对传统笔墨的独特理解和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情感,怎样让我们的笔下既有远古的笔意,又有自己的书法艺术语言。
学草书如何入手
许多朋友喜欢草书,苦于不知从何入手,看到古代草书大家的作品非常激动,却不知从何下笔临摹,下面提出几条途径供大家参考。
(一)从章草入手,先学章草。
有一种字帖是一行楷书,一行是草书,这样可以对照着,便于认字、记字。先学草字的草法也是学草的基础。这个帖很容易帮助我们辨清每个字和每个笔画的来龙去脉。
《千字文残石》
(二)由小草到大草
有些大草是无法学的,那是神灵附体,《千字文残石》只可欣赏或分析局部临摹,所以可先学小草。小草重理性、共性,把基本的字法形式、笔法搞清楚,再扩充到大草,作为将来写大草的资源,使将来大草的创作合乎法度,要字字、笔笔有来历处,万变不离其宗,固好我们的根和本。比如像王羲之的《十七帖》。
(三)参看《草诀歌》
《草决歌》我个人认为只可把它当做参考工具来用,而不可长期临摹,就像有的人,拿着字典临摹一样,是不可取的。
(一)理性的回归与训练
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书写惯性,有的人想当然地随意书写自由体’龙飞凤舞’,不注意深入传统,拟古不深。高度的动态和特殊的汉字符号造成了大草书入门和提高的难度。
(二)诗性的浪漫与创作心态的调整
大草的难度不仅在于技法,还在于天性的浪漫才情的发挥和良好的创作心态的调整。诗性的浪漫虽然是天赋,同时也在于我们后天的用力培养和挖掘。大草书家在当下的激情书写挥洒,是需要有一定的感情爆发力的,并很好地将情感进行艺术的转化。作为当代书家,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面对的机遇与诱惑同样多,要注意培养自己其它艺术门类姊妹艺术的修养,保持自己情感的细腻和敏锐、思想的深刻和丰富、精神的高贵和纯粹,不为眼前利益和欲望所左右,坚定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实现从物境到情境到意境的艺术升华。
由于草书单字字法不同类型的差异,’章务检而变,草贵流而畅’,小草简约具象,大草连绵抽象。隶书、楷书、行书、篆书等各书体之间的学习积累都会营养着我们大草书创作,使得我们的大草线条更加丰富,再加上我们对传统文化、书学美学理论的学习,虽然大草是一种很难学的书体,但只要我们这一代人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也一定会产生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草书家而无愧于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