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博物馆紧邻书院门文化街,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和石刻闻名于世。碑林博物馆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包括碑室7座、碑亭8座、碑廊8座,和石刻艺术室、文物陈列室等展厅。作为公认的书法艺术圣地,西安碑林是一部由众多国宝级名碑写成的凝固的中国书法史。下图为第五陈列室部分碑刻。

1由于内容太过厚重,加上许多名碑因被玻璃包围没能拍到好照片,之前一直没敢开写这篇博文。在作了很多准备,下了大决心后,终于开始根据2010年的照片,分《碑刻》、《孔庙建筑和石雕》和《现场拓片》三篇对碑林作大致的介绍。当然碑刻照片只能作为引子,感兴趣的朋友可通过西安碑林博物馆官网(http://www.beilin-museum.com/gbmb.asp)的碑刻拓片作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下图为第六陈列室的部分碑刻。

2穿过碑林博物馆的孔庙古建筑群,首先看到8座分立的碑亭,里面陈列清朝多位皇帝平定西北战争后御制的纪功碑。大多数碑亭不开放,这是其中的一座,虽因距离太远看不清字,但碑体的规格和纹饰流露出它的尊贵。

3下面从碑林最重要的石碑《石台孝经碑》开始介绍碑刻。该碑亭匾额的“碑”字少一撇,传说是林则徐被贬新疆路过碑林时书写,因心情不好少写了一撇。其实宋以前“碑”字大多采用此写法,到宋代雕版印刷普及后,规范后的“碑”字加上了这一撇,后人反认为原来的写法出错了。这正好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

4石台孝经碑是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释并书写,于天宝四年(745)刻成的御碑。李隆基登基前发动两次兵变分别杀了伯母韦皇后和姑姑太平公主。为确保帝位,他在天宝三年(744)宣布以孝治天下,诏令家藏《孝经》一部,并亲自书写《孝经》刻碑以示天下。太子李亨(唐肃宗)用小篆体在碑额撰写“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16字。碑文书法相当不错,难怪《旧唐书·本纪》称李隆基“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

5石台孝经碑为四面方碑,碑头方额浮雕瑞兽、额上为灵芝云纹的双层花冠盖石,碑下三层石台阶四面都有线刻蔓草、瑞兽等图案。由于四面碑中间是空的,1973年8月修正此碑时竟发现其中藏着大量铜钱和两个国宝级卷轴:其一为《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宋代全碑拓本;另一个为东方朔偷桃的套色版画,题名、印章都是吴道子。

6西安碑林是中国保存古代碑石最多的地方,是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碑林第一陈列室保存一套完整的《开成石经》,是唐太和四年(830)由艾居晦、陈介等用楷书分写,于开成二年(837)完成的一部石刻经书,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以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加上清代补刻的《孟子》合称《十三经》。它们以前是文人必读之书,为避免传抄经书出现错误,便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并立于长安国子监以供校对。

7《京兆府学新移石经记》碑记述:《开成石经》原在唐长安城务本坊,天祐元年(904)长安城缩建后“六经石本委弃于野”。后梁名将刘鄩(856~920)镇守长安时接受尹玉羽建议,将《开成石经》移到城内“唐尚书省之西隅”。宋元祐二年(1087),蓝田的吕大忠将《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移到孔庙(现址),后又陆续将颜、褚、欧阳、徐、柳等所书的石碑保存于此,形成碑林,可以说没有《开成石经》就不会有西安碑林。

8中国古代有文可考的大规模刊刻石经一共有七次,依次为:东汉《熹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佑石经》、南宋《绍兴石经》和清《乾隆石经》,现在仅有《乾隆石经》(保存在北京国子监)和《开成石经》仍完整保存。《开成石经》有114石,228面,共计650252个字,号称“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当然只能照些局部以飨博友。9 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