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目录
6、描红必须要做吗?
7、怎么理解透过刀锋看笔锋?
8、临摹的一些问题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民间的书法教育居然很推崇“描红”,一般是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选择透明的纸张,蒙在字帖上,用毛笔在上面描写。
第二种方法是在印好的红色空心字内,用毛笔写进去,填满空心笔画。
很多初学者采用这种方法学习书法。但我觉得,这个方法很不好—-首先,我们知道,写毛笔字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明白“用笔”,只有用笔的动作对了,才有可能写出跟范本差不多甚至一样的笔画来。如果不明白用笔动作,是写不出来跟范本相似的笔画的。其次是,描红类似初学走路的孩子,开始需要大人扶着,后来就不能扶着了,否则你比别的孩子独立行走的要晚。
描红,开始的时候,对于初学者是可以尝试一下的,但绝不是主要的办法。为什么呢?因为,描红会有依赖性,你长此以往在空心字里面写,会极大伤害你的观察能力和独立书写能力。我们都知道,高手临帖,一般都会通过自己长期的观察,记住了笔画和结构的细节,然后在临写的时候,胸有成竹,如此才会让你的临摹具有独立书写性和连续书写性。
我记得启功先生曾经说过冯承素的《兰亭序》是这样弄的:先反复临写《兰亭序》,烂熟于胸之后,再双钩填墨。这样,摹本不仅形似,而且书写感很逼真。透过这个故事或者说法,我们是否也可以把承素同志的那种做法看作是一个临摹学习的过程呢?
那么依据上面启功先生的这个说法,我觉得描红在书法学习中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可重要的环节恰恰应该是在后面。窃以为:这个方法适合高手或者临摹能力很强的人在很熟练之后使用描红。
为什么?
第一,我们在长期的临摹之后,都会形成自己的书写习惯(在这个临摹过程中也可以叫做“习气”或者“毛病”),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你通过描红来印证你的习惯性手法是否在某些地方,与原作有着不通,然后找出来加以改正。
第二,我们的眼睛有时候会忽略掉一些东西,比如细节。我曾经跟别人说过“不要相信你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因为熟视无睹,很容易让我们忽略掉一些细节。这么说吧,当你用双眼面对一个字的时候,别以为你看到的是整个字,眼睛总会有一个“视觉点”,你的视觉点不可能看到的是整个字,一定会是这个字的某个笔画,以及某个笔画的某一个点。这就是我们的眼睛,看贴的同志现在就试验一下—-盯住一个字,看看是否你看到一个整字还是一个笔画?然后回帖告诉我。
第三,临帖的时候一般字帖都是平方在桌子上,这样就与我们的眼睛形成了45度的夹角,现在想一下,眼睛与字帖之间是否会有视觉透视所造成的偏差?况且,有时候字帖并没有正对着我们的脑袋(那么这个时候眼睛就是斜视,大家没想到我还研究了眼科吧?),如此,我们观察到的范本会有所偏差,这些都会让你的临摹出现小的失误。
第四,很多人临帖,会很注意一个字的外边缘,而忽略字的内部边缘(内白)。比如,魏碑讲究转折的“内圆外方”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大家注意一下王羲之的“勾”内部的那个角度,基本都是近似于直角,而不是很小的“锐角”(为什么?这里不展开,以后再说),而临帖的时候,你注意过吗?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描红来发现了。
第五,临帖一般要注意“线角度、线长度、线位置”这三个基本要素。而我们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做到这么首尾兼顾的,所以,描红会让你大吃一惊—-咦,原来我临摹的还是有疏忽的地方。
第六,当代人写字有一个共同点—-线条细。我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不信,你就把你临摹的作品拍成照片,跟原作比一下,或者你对照字帖比一下,或者把你的创作作品仔细分析一下,是否你的线条缩小很多的时候就跟钢笔书法差不多?当代人写字线条都细,为什么呢?(这里我也不展开了,都告诉你们,我以后忽悠谁去啊!)所以,最好的印证办法就是描红来发现。
我曾经一度觉得自己临摹的《书谱》很像了,可有一天当我往《书谱描红字帖》里面写的时候,我差点崩溃了—-因为我根本无法一次性做到填满那个空心字!这说明,我无论结构、线条粗细、线条位置、粗细变化等都差很多很多。。。。这个时候我还敢说自己临摹的很像吗?
描红,对于高手提高自己、发现古人妙处实在太重要了。而对于初学者来说,我以为意义不大。作为初学者,重要的是先控制住毛笔、然后能够临摹的有点像,逐渐修改、完善就可以了。初学,没有必要拄着拐棍做这么精细的活儿,毕竟初学就是学徒工,八级钳工的活儿干不了。。。
启功先生论书百首里面有一句诗很经典,“透过刀锋看笔锋”,其实这是说《始平公》造像碑刻的,上一句是“学书别有观碑法”。对于这一句话,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可是恰恰很多耳熟能详的话或者问题,我们又往往忽略它的精义。这就如同有人问你“你老婆早上出门穿的什么上衣”一样,一下就说不上来,没准儿隔壁小妹穿的衣服袖子上有块鼻屎你都看见了。
我们先从上一句“学书别有观碑法”开始说。
不知道哪位爷显得没事,非要把毛笔写的中国字儿分成“贴学”和“碑学”,可是这两个概念尽管被大家认可了几百年(好像也就一两百年吧,再早的古人没有这么无聊—-我觉得哈),但还是模棱两可。为啥这么说呢?《张猛龙》、《张黑女》是碑刻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随着今年出土的墓志越来越多,很多新出土的墓志都是直接书丹还没有刻的(就是出土的石碑,上面的字还是毛笔写的,没有刻呢),于是我想,这玩意该叫做“贴”还是“碑”呢?再者,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魏碑”或者“碑刻”已经不是原来书写者毛笔书写的那个样子了(尽管有些碑,刻得很严肃、很负责任、很逼真、很不走样),我们面对碑刻去玩命的临摹工匠们手工完成的痕迹,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呢?这个咱以后慢慢展开,不在这个章节里面。
再者,《圣教序》算“贴”还是“碑”?你要说算贴不算碑,那么人家《张黑女》也不是工匠直接用刀子锤子直接在石头上干的啊(人家也是先用毛笔写的)!还有,《勤礼碑》算碑还是贴?《十七贴》算啥?
所以啊,我觉得我们学书法,最好客观一些、唯物一些,先不要被理论家弄的那些没有意义的圈子框住,还没动手写书法呢,先把自己归进一个圈子—俺是碑派的,你是贴派。自古以来文无第一就是这个意思,这要是练武术的,俩人拿菜刀比划一下就得了,可文艺这玩意就是玩嘴皮子,实在没意义。
学书法,我们的目的就是把毛笔字写好,用比较客观的方法去做就是了。别的都是浮云!
那么,很多人面对碑刻(我个人习惯把古代的书法资料分成“墨迹本”和“刻本”。刻本分成“石刻”和“木刻”,因为宋代很多刻本是枣木材质。枣木有什么好处?怎么分辨木刻本还是石刻本,这个以后慢慢讲),大家在临摹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点迷茫—-从刻本的拓片中,揣摩、分析当初古人怎么用毛笔写的,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是启功先生为什么说“学书别有观碑法”了。
一般情况下,学刻本的人有两个流派(或者技术手段)。
第一个是:用毛笔直接模仿碑刻(尤其是石刻)那种经过时间和风雨剥蚀的线条形状和质感,这是天然形成的“意象”(当时人家写的肯定不是这个样子)。这或许应该叫做“写生派”,就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照着模仿。
第二个是:通过运用各种资料分析、推理、考证出碑刻最原始、本真的用笔技术和线条形状,力求还原到古人当初真实的形象,这个类似“写实派”。
至于哪一派好,这个不好说。就是西毒的蛤蟆功也是四分天下占其一,所向披靡的。这就跟几十年前的一个流行语所说的“条条大路通北京”。
本章节,我重点要说的就是启功先生的“透过刀锋看笔锋”这个话题,当然,我所讲的都是我个人的看法,与启功先生无关,先声明一下,免得讲错了有给老爷子栽赃之嫌。
面对刻本,我们应该怎么来还原它呢?
其实书法这玩意真的就那么点事儿,没啥神秘的。如果你以后遇到谁跟你把书法说的很神秘,那绝对是忽悠你呢!
现在我们拿《圣教序》为例(管它是贴还是碑呢,反正是刻本),大家都知道,圣教序是唐朝怀仁同志花了十多年,收集王羲之手札等墨迹中的字凑起来的,这其中几乎囊括了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兰亭序》以及王羲之手札的字,即便王羲之没有写过的字,怀仁也采取了两种办法—-
一是用偏旁部首组合成字;
二是用某字代替某字(比如圣教序后面心经部分,“色”就用“包”代替)。
既然《圣教序》中都是王羲之的字,为啥有的字我们找不到出处呢?大家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上回咱说到“既然《圣教序》中都是王羲之的字,为啥有的字我们找不到出处呢?”,现在我告诉大家—-那是因为,王羲之那些墨迹没有流传下来呗。诸位看官,你是这么想的吗?如果你猜对了,让老婆奖励你一朵小红花!
书归正传—-首先,请大家预备一本高清版本的《圣教序》和一本《兰亭序》字帖(我认为应该用冯承素同志的摹本,欧、褚的临本都不是很靠谱,不是说假的,我是说与王羲之真迹的样子,他们二位临的不准确,这个以后我会单独介绍、比照的,按下不表)。
然后,你把《圣教序》里面的《兰亭序》中的字都挑选出来(这个很锻炼眼力),接下来你去对照两者之间的差别—-1、字形上对照;2、线条粗细对照;3、笔画形状对照;4、大小对照;5、起笔收笔动作(形状)对照。
当你把这个对照完了之后,你就知道古人的碑刻技术和认真程度如何了。于是你也就知道刻本和墨迹本的差别(不是区别)在哪里了。
当你要进一步玩的时候,建议你用《十七贴》+《远宦帖》的墨迹本做比照玩,对了,还有《蜀都贴》(也叫《游目帖》,《王羲之当年真的想去汶川吗?—-从《游目帖》说开去 》),《十七贴》里面有一篇完整的《远宦帖》和《游目帖》,当你用墨迹本比较的时候,你会发觉二者之间的差别。面对差别,你才会知道墨迹本的本来面目以及王羲之到底有多精彩、刻本有多么大的差距。
通过这种比较,你才会慢慢的明白什么才是本来的笔法和写法。只有这样,在今后的临摹刻本中,你才会透过刀锋看笔锋,直逼王羲之,否则你会被唐朝那些工匠们领到大沟里去,一辈子不知道北在哪里。
我这么一说,你这么一听,是不是觉得—-原来书法真的就这么点儿破事儿!
是啊,有些人总说书法是国粹,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类的,那都是没有底气的人说的。说白了,不就是手拿毛笔写中国字儿嘛。书法,比造原子弹简单多了去了,忽悠谁啊!
临摹是书法的入门功课,也是一个书法家毕生要做的事情。本来这个章节,我想跟大家说说如何临摹的问题,后来想想,这就如同吃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没有必要一致性,吃饭的目的只有一个:吃饱吃好。
那么,临摹也一样—-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的古人精华,写好毛笔字。
首先,我先说说为什么临摹的问题。不知道大家又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临摹?
有时候,越是简单的问题,我们可能越是机械性的去做,而不太考虑它的目的性。比如,我们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为什么上学?学文化。学文化为了啥?将来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为了啥?多赚点钱。多赚点钱为了啥?找个好媳妇。找个好媳妇为了啥?过日子。过日子为了啥?不知道了吧!嘿嘿。。。
我以为,临摹无外乎有这么几个作用:
一是,让我们通过临摹古代优秀的书法作品(注意,是优秀的书法作品,并不是古人的东西都是好的!),学到正确、优秀的使用毛笔的方法。如何正确合理的是用毛笔连续书写,古代优秀的书法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个是一定要学习的。单靠我们个体的人来发明创造,以此来对抗或者超越古人上千年积累的优秀经验,那是不太可能的。
二是,让我们通过临摹,学会合理的、优秀的塑造汉字手写体结构的方法。
这个是十分必要的!其实我们当代人根本不懂得汉字“真实的结构”。为什么这么说?
写书法的人总是在孜孜以求书法的“古意”,什么是古意呢?说白了,就是你写的毛笔字很像古代人写的,有那种“古”或者“陈旧”的韵味。这种“古意”其实就是通过用笔、结构两个基本要素来体现的。
用笔,我们姑且不说。但就结构来说,当代人很难表现汉字造型的“古意”,这是因为我们不会“造型”。看帖的人或许觉得我危言耸听了,对吧?
这么说吧,平时各种媒体、老师、专家都说“汉字就是方块字”,我以为不对!比如“一”,谁能给我写成方块形状?“月”谁能给我写成方块形状?如果我们真的都把汉字写成方块形状,那还是书法艺术吗?那不就是毕昇同志的活字手工印刷了嘛!从汉字出现到汉字成型,这是一个文字进化、衍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经历了象形到抽象的过程。汉字也从象形到篆书、隶书、章草、草书、楷书、行书的一层层蜕变。那么,作为一种手工书写体的汉字,是和我们今天见到的汉字不一样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现在从娘胎里面一出来,睁开眼到闭上眼,这一辈子,见到的都是印刷体美术字。美术字这玩意是纯机械制造,为了所谓的美观、规范,已经把所有汉字都规范成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正是这种“标准化”使得汉字的形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严重扭曲了先民对汉字的创造力和自然的美感。如果我们把美术中的山、水、人、鸟、花都规范成一个模式,那还有美术这门艺术吗?!
而古人见到的汉字,基本都是手写体(唐代前后已经有类似现在美术字的一种字体,比如那时候的书籍。这个,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找国外掠走的敦煌残纸。)也正是“手写体”,才更加接近书法艺术的本体(书法,其实就是优秀的手写体毛笔汉字。)。
请大家注意“手写体汉字”这个概念!因为手写,就会具有这些因素:
第一,手写,自然就要符合手的生理习惯,不会为了手写而违背手的生理曲线和手臂结构。
第二,手写,就会无意识的趋向于“不规范”,也正是这种不规范,才让性情、个性等特征出现。
第三,手写,就会让“刻意的安排”减弱,这就更大的可能出现“因字赋形”—-笔画多的写的大一些,笔画少的写的小一些,上下结构写的长一些,左右结构写的宽一些。。。。。。
第四,手写,自然就会趋于“省劲儿”,而省劲儿,何尝又不是先民造字、写字的一个目的呢!如果先民造字、写字是为了给自己找麻烦,这个民族的文字就不会这么丰富,也不会最后还居然形成一门书写艺术了。
越扯越远了,赶紧勒马回来——
那么,我们现在写字、造型,真的是受到美术字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很严重的破坏了我们的造型“自燃性”与“天然性”,于是,我们现在只要一抬手写字,脑袋里面立马就会出现“方正”、“均匀”、“平稳”等美术字的特点和模糊印象。如此,当代人写字都具有“美术字倾向”,古意荡然无存。因此说,我们临帖甚至长期临帖的目的就是不断来弱化脑子中的“美术字倾向”。
我曾经有一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书法家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看临帖。
一是看他现在是否还坚持临帖。
二是看他现在的临帖水平如何。
王铎同志都说过—-俺现在是一天临帖,一天卖字。他还在微博中写到“书不入魏晋终是野道!”这里的“魏晋”我们可以放宽到“古人书法”。
说个话外事儿—-平时有不少人,提出要跟我学习书法。我总是跟他们说:“完全没有必要跟我学。”人家问起理由,我是这么说的—-学书法不用找老师,弄本字贴,你就照着临摹。哪里不对,你自己就能对着字帖看出来,看出来就改正,有一天你写的跟《兰亭序》一样一样的,你就具有了书圣的水平了。如果你看不出来哪里跟字帖不一样,趁早干点别的吧,你不适合干这个。
临摹的标准是什么呢?
很简单,窃以为就是尽可能让自己的临摹象复印机一样。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已经相当牛埃克斯了!为啥这么说呢?你能够用自己的右手把字帖上的字,临摹的几乎一样,这就说明你不仅用笔跟古人几乎一致,也说明你的“手势”(这个名字以后单独解释啊)对了,结构也对了。当你所有临摹指标都和古人字帖一样了,你说你厉害不???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有时候,尽管你的临摹跟字帖有所区别,但是如果你的“手势”暗合了古人,那也是对的。同一个手势,会因为速度、力度、毛笔、纸张、生理曲线等差别,会有所差别。但是,我觉得“手势”对了是很重要的事情。手势,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这就是笔法的核心。
很多人临摹不像,就说自己是“意临”,其实这是自欺欺人,放屁拍桌子—-欲盖弥彰呢!
有一种意临,是通过适度的夸张结构、空间、用笔特征等,来体会、突出古人的某些特点,这就是试验,也是临摹到创作的一种过渡,也是一种方法。
还有一种临摹方法是放大临摹,这种临摹方法的好处就是:
第一,通过放大,来放大细节。实临有时候会让我们在用笔细节和结构细节上忽略某些东西。
第二,发大临摹,会考验你对线条质感的理解能力。尤其是用笔方法。
苏东坡说过“小字难以宽绰”,放大临摹对这个有帮助。如同你能够开公交车,等你开奥拓(没见过这种车的去百度),会觉得跟开玩具车差不多。
有一个问题是我去年想到的—-为什么有些人临摹“很像”,创作却很吃力?我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
其实所谓的临摹“很像”,其实仔细分析的话,只是外形很像—-笔画大致像,结构大致像。可我要说,如果你仔细去分析、观察、对比那些所谓临帖“很像”的临作,其实“不像”!
为什么这么说?他们可能恰恰忽略了“用笔的发力方向”和“发力点位置”以及“连续发力”的笔势特征(有关这三个因素,容我以后慢慢展开说)。还有一个就是没有真正弄明白古人某个流派的结构造型原理。于是,离开了“模拟对象”便失去了参照物。
前面我说过,我们临摹的目的,是学习古人正确、合理的用笔方法和造型方法。只有通过临摹学习,才会掌握如何写一个笔画、写一组连续笔画和造型一个汉字以及一组汉字的能力。其实,我们学的是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笔画、结构形状。如果,临摹学到的只是“具象”的东西,而不是方法,则很难逾越“自由写字”那条鸿沟。
所以,临摹的核心其实学的是古人如何处理一个字或者一组字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记住“型”,否则临摹就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