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在书法上有两项伟大的创造:一是唐楷,二是狂草。而唐楷是唐人最为完美的杰作。如果说东晋二王完成了楷书的式样改制的话,唐人则从笔法上给予楷书以最大化的发挥。唐楷的出现,预示着篆隶笔意的消解,古法的失落,笔法变革的终结,但唐楷给予中国汉字的书写规范和书法艺术创作的重要启示,无疑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和艺术的双重进步。唐代楷书书家正像同时代的诗人一样,在律诗的严格约束下,尽情地发挥个体风格创造,唐代形成了楷书创作的书家群体。

1楷书创作也为唐以后的中下层社会实用书写提供了规范。可以说,中国书法在中下阶层流行最广的书法式样当数唐楷。唐楷为第一次使书法走向世俗化提供了跳板,从印刷字体的应用,到一般的课童启蒙教材,唐楷无疑充当了世俗教育的文化模式。

唐楷创作进入近现代以来,在高层次的艺术创作空间已经影响式微,它甚至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正在扮演着“下里巴人”的角色。除了前两届的全国书法展览,因处于文革书法的恢复期,尚有唐楷作品入选外,以后的重大展览少见唐楷尊容,大家都不愿从事唐楷创作,即使涉足,也只为打基础用,很少真正用此参加展赛较能。唐楷为什么会失宠了?唐楷真的会落伍了么?

首先,要怪康有为的尊碑卑唐风。乾、嘉朴学带动了碑学的兴起,崇碑风尚由此滋生。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以鼓吹碑学为已任,大力鞭鞑帖学和唐碑,给帖学和唐碑以毁灭性的打击。千百年来经营的帖学正统观念渐被消解,唐楷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遂渐被魏碑所取代。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讲道:“唐人解讲结构,自贤于宋、明,然以古为师,以魏、晋绳之,则卑薄已甚。若从唐人入手,则终身浅薄,无复有窥见古人之日。”“欧、虞、颜、柳诸家碑,磨翻已坏,名虽尊唐,实则尊翻变之枣木耳。”“自宋、明、以来,皆尚唐碑,宋、元、明多师两晋,然千年以来,法唐碑者,无人名家。南北为证,尤易悟也。”②这三段言论,其实是康有为抨击唐碑的三条理由:一是唐楷卑荡已甚;二是磨翻已坏;三是法唐无人名家。不过康有为所说也不全为虚语。由于时代久远,唐碑的确被风雨剥蚀得面目全非,难以找到唐楷书法的真气韵,自宋、元、明以来,学唐楷者真的少有名家。而以两晋法帖中化出的大家却比比皆是。老康抓住了唐楷存在形态上的弱点,目的是为了尊碑,阮、包、康的鼓吹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潮,在此风之下,大家都去研习魏碑,从此唐楷少人问津。象颜真卿、柳公权这样的头牌书家厄运在所难逃,他们在书法上的影响渐被排挤到了中下阶层。

其二,近现代新文化运动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儒学思想,传统经典的轴心意识被瓦解,学习书法的人不再相信经典至上的神话,书法创作在没有主流美学的散漫状态下运行,走向了分化和扩散,风格多样化却不具备深刻哲理内涵。唐楷所蕴藏的儒学高雅方正的文人书法观已经不存在了。书法创作出现了反文人化的倾向。

其三,唐楷书法的传播途径也出了问题,这决定了自身的命运必然要走向下坡路。清末以来,唐楷书法一直在民间流行,颜、柳碑帖经常被作为民间课童的书法启蒙教材。久之,唐楷书法给人的印象是中下层世俗文化的模板。为高层次的书法创作所不屑。当代书法的展厅效应,追求强烈的视角效果,唐楷除了显示过人的功力外,很难在短时间内扣住人们的心弦。因此,学习唐楷者入展或获奖的人数极少。近年来,连参展的作品都很少见。针对这种情况,一些有识之士也曾疾呼,偿试举办唐楷书法展览,检验当代人在楷书方面的实践能力。可惜呼声甚微,大家的注意力一时还无法扭转过来。

唐楷曾在中国书法史上发出耀眼的光环,唐楷艺术不应当受到世代的冷落。当代书法创作应当是一个包容性强,能够允许任何形式的书法创作合理存在的大百花园。美的存在是合理的,只不过有时处于显性,而有时则处于隐性。只要我们合理地开发,赋予唐楷以崭新的表现形式,唐楷艺术一定会重放异彩,成为中国书法的一支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