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曝一个“山洞画家”的故事:贵州省余庆县构皮滩镇六旬老人宋传中,为寻找创作灵感,三十年来穴居山洞,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除去吃饭睡觉,基本上都在画画。
一个寻常不过的“草根”画家,其“穴居山洞三十年作画”的故事经媒体一报道,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原因何为?论名气,也就是当地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怪”老头一个,这比起当代画坛一些大师的名气,那根本就是无法相提并论。所用画笔的笔杆是就地取材用古藤、竹根等做成,虽是为了作画刺激精神,激发灵感,这与一些土豪画家用上万一支的毛笔相比,反差也太大了吧?三十年来,他成功创作的作品有上千幅,这比那些流水线画画的人物,效率要低得多。从报道来看,宋传中先生没有高学历,也不幼承家学,可谓无师无门无派,没有出过画册、办过展览,就像荒野的狗尾巴草,自由自在地野生野长着。其实,抛开功名利禄,姑且不谈这位老先生艺术水准的高低,也不讨论他的这种从艺方式是否可取,就老先生这份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心态,孜孜以求、矢志不渝的精神,就足以让我们感佩的一塌糊涂了。

有人说迎客松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生长在黄山上,要是长在其它的沟壑里,会这么出名吗,如果那样,别说出名,恐怕都难以被发现。或许一些人觉得自己就是那棵“迎客松”,之所以知名度不够,社会影响力不大,是生长的环境不对,于是乎,纷纷负笈北上,扎堆到京城,就有了画家村、画家园的传说。凡高曾写信给他的弟弟说:“你也许会说,在巴黎也有花朵,你也可以开花、结果。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故乡的麦田里。种到故乡的泥土里去,你才能生根、发芽。不要再在巴黎道貌岸然地浪费年轻的生命啦!”如此看来,所处的地理环境,确实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艺术发展,但绝不是主要因素,并非换个地方就能“飞黄腾达”了。如果真的是倾情献身于艺术,还是学学那位老先生,置身于名利之外,扎根于自己的家乡,至善至真的去为人为艺。

67岁的宋传中先生穴居山洞作画,只是为了他的创作源泉,源自清静与自然,他也卖画,每年卖画挣得三、四万元钱够生活就行。简简单单的想法,普普通通的做法,无不说明这位山洞画家的为艺之真,为艺之纯,这还是值得艺术界的人士用以关照下自己,从中有所借鉴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