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张俊东2010年3月18日作于京华雍和堂,文中时间请勿与现在混淆。
近日,赵无极、吴冠中、范曾在胡润艺术榜公布的|“2009年作品成交额前50名的中国在世艺术家”中名列三甲。89岁的赵无极2.4亿元荣登榜首,91岁的吴冠中2.2亿元排名第二,72岁的范曾则以1.5亿元位列第三。这三个人中,真正意义上纯粹的中国画家只有范曾一人,本应可喜可贺,但笔者内心还是感到了“杞人忧天”式的一些凉意,有很多话不吐不快。
范曾先生的画之所以在去年的拍卖会上拍出了这么好的价格,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去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我们》、《艺术人生》等栏目连续推出了九期的范曾宣传专题,可谓“地毯式轰炸”。老百姓看得是热闹,但中国整个书画专业人士又是怎么看的呢?大多数、绝大多数都感到不解和茫然,很多专业人士甚至感到很反感,评价范先生作品为“昂贵的垃圾”。笔者不仅在心中暗问,范曾先生的书画水平究竟怎么样?经认真对比分析,不要说与20世纪公认的绘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这些人相比有很大差距,就算和当代在世画人物的李世南、吴悦石、王子武、吴山明,包括画工笔人物的何家英相比,都没法比。范曾先生充其量也就是个三流画家,却被自己和一些媒体包装成当代书画大师,真不知道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衡量是不是中国画大师基本有三个条件,第一是雅俗共赏。如吴昌硕、齐白石先生的作品,不但老百姓喜欢、评价高,书画专业人士更喜欢、评价更高;黄宾虹先生的作品,由于水墨层层积染、墨一层层叠上去,画面又黑又重,虽然非专业人士的普通百姓比较难接受,但专业人士几乎均交口称赞,所以也被公认为上个世纪的书画大师。而范曾先生的画画得真的“漂亮”,细细的线一勾勒,上颜料晕染一下,题上些什么历史人物故事的有关典故文字,似乎很有文化,很多老百姓都觉得很像,很喜欢,但大多数专业人士却不喜欢。原因是中国画第一位的就是笔墨,笔墨体现在线条中的内蕴和格调,一根具有笔墨内美的墨线出来,变化丰富,气象万千,作者的修养、风骨、格调、境界等都随着墨线自然流淌出来,每一根墨线都有生命张力,都神彩焕然。刚刚去世的张仃先生讲:“我宁可看八大山人的几根线,也不愿意看郎世宁画得那么满。笔墨就像斗牛:惊险、冲突,变化莫测,乐在其中。”[①]当然欣赏高格调、高境界的笔墨是需要一定专业欣赏能力的,也许非专业人士体会不深。而作为专业人士反观范曾先生的线条,几乎全是等粗细的白描线条,力度、顿挫、枯润、节奏、粗细几乎都一样,千篇一律,似乎是机械加工出来的,孱弱无力、苍白无味,毫无内蕴而言。因而范曾先生只能用“俗”来赢得大众,却不能用“雅”来征服专业的批评家和评论家。


以上三点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范曾先生离中国画大师还有很远的距离。
很多人讲,艺术家的艺术水准和他的市场价格是两回事,艺术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有火热的市场,这是因为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市场混乱、不规范所致。放在短时间内,可能可以,但如果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不说太长,十年、二十年就可以看出,一定是艺术水准高的艺术家有好的市场,不然就不会有“一分钱一分货”这句老话。
据说,2009年元旦范曾先生在荣宝斋办展览一次卖掉了4500万左右,七八月份在鄂尔多斯办展览卖掉了8700多万,而且是被少数的庄家所买,如果这些消息属实,则是很危险的。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书画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投资范曾先生更须谨慎。
之所以很多年不想写、而近日写下这篇文章,一是因为范曾先生曾说八大山人之后,300年来唯他“范三郎”。虽然八大山人与笔者无关,但八大山人是什么高度,应该说高山仰止,笔者实在受不了范先生这话,感觉很受侮辱。二是因为物质利益可以粉碎一切,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能卖钱是好事,但如果因为作品能卖钱而毁掉一个艺术家就得不偿失了。三是中国书画有一个标准叫“人书俱老”,黄宾虹先生在80岁的时候才初步显现自己的风格,范曾先生今年才72岁,所以还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可以学习补课。出此批评拙言,也算是善意的相劝吧,笔者对艺不对人,并无恶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