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书画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紧贴现实的主旋律创作,还是古贤仕女、山水形胜、花鸟蔬果的遣兴抒情之作,好作品时时涌现,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乏创新和代表时代印记的精品力作。但与此同时,在书画界也出现了一些审美上的误区,比如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的倾向,给观众、创作者、收藏家、书画爱好者等造成了一定困扰。张迪华对此表示出了他的担忧,他的《中国书画美丑论》一文,对中国书画的美与丑、雅与俗进行论述,以此警醒书画界,希望使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精神能够发扬光大。
艺术是美的。艺术之美源自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美好事物的筛选和提炼加工,也源自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梦想。当然,艺术中难免也会出现一些丑陋、龌龊、卑鄙、下流的事物,但到头来还是为了映衬美的主题。那么,作为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中国书画,自然更是对美的一种反映和追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书画界有一些人偏偏祭起了丑而丢弃了美?细思之,大概有这么几个缘由:
一、艺贵创新。没有创新,便没有艺术的发展。作为一个真正有创意的艺术家,当然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固步自封,天天重复着自己而沾沾自喜。但创新谈何容易?古往今来艺术名家名品灿若星河,欲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包括在自己已有的成功的笔墨之上有所突破,没有坚毅的进取精神是很难做到的。可如果把创新理解为仅仅是不循常规、与众不同,这样就简单多了。于是我们看到,有人用胡须、用头发、用扫把甚至用女人体代替毛笔书写,有人用脚“握”笔书法,有人用杯子、瓶子、脸盆、水桶“泼墨”给你看……这些当然是比较极端的例子,更多的人则是故意和优秀传统的笔墨技法和艺术之美唱反调,或者搬弄一些西方当代艺术的东西塞进自己的作品标榜创新,弄出来的东西非驴非马、狂怪奇丑,叫你观之懵里懵懂、不忍卒读、难于接受。创新是为了突破传统、自己和他人已有的成就,让自己的作品更新更美。如果缺乏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却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硬要去创新,这样的创新是要不得的。其实创新是自然而然的。基础牢靠,条件成熟,创新便是水到渠成。例如方增先和杨刚,他们现在的作品面貌和以前的写实大不一样,但无论是抽象水墨还是泼墨大写意,你都能从中窥到艺术之美,那是他们数十年来对笔墨的反复锤炼而逐步达到的。

三、盲目崇信。漫长的封建社会,使“官本位”、“为尊者讳”的认识扎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之中。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如果会弄两下子笔墨,那么抬轿子的人便会蜂拥而至,非把他或她塑造成名家大师不可。即便这位位高权重的人不弄笔墨,但他一言九鼎,却可以把人抬举成名家大师。一个人一旦被权威们或舆论认定为大师名家,盲目崇信之人就会纷纷投靠门下,以求进身捷径,谁还敢说三道四?如今,自上而下的书协、美协换届为什么那么难?就因为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的位置不好摆平。令人悲哀的是,如今的金钱人情社会使那些会搞关系敢于并善于炒作的人,居然凭着自己那些欺世盗名之作攫取了书画界的大名重誉,不仅使自己的作品润格直线上升,更可怕的是他们还要贩卖自己那一套艺术理论。但是明白人都知道,那些大行其道的丑书邪画,除了展览、拍卖、上网、发表、出画册以供炒作升值之外,再就是冠冕堂皇地以供教学和学术研讨,谁愿意把它们悬挂起来认真欣赏呢?之所以购藏,是被忽悠住了,认定所藏之作会大幅升值而已。
这里强调的书画之美,并不排除那些抽象的、构成的、装饰的、大写意的、探索性的作品。朦胧意象的形色之美,但凡有一点艺术眼光的人,都能够感觉得到。如前所述的杨刚先生,便是从具象写实过渡到抽象水墨的,可他的这些抽象水墨却让人欣赏品味,爱不释手。还有贾浩义、施大畏等人的作品,虽然一改过去那种专注笔墨以塑造生动感人形象的画法,可他们的创新确实突破了自我,达到了一个新的、美的艺术高度。
中国书画以丑为美的倾向,如不大声疾呼,会使我们的书画家们更多地卷入其中,我们的书画爱好者和收藏者们,也将会把更多的废纸视如珍宝。更令人不可掉以轻心的是,我们的年轻一代甚或下一代就会深受戕害,以致美丑不分,岂不哀哉!相信我们以一颗追求美的心灵,虚心向古往今来那些真正的书画名家大师们学习,汲取国外任何有益的艺术思想和形式美感,深入生活,扎实基础,会使中国书画走向一条美轮美奂、婉丽大气之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