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学书三十余年,从事书法教学十五年,总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学好书法?千虑或有一得,今略述一二,愿与同道切磋。

一、技法是基础。一切艺术皆有自身的语言,不懂得书法的技法即是没有掌握书法的言语;没有掌握书法的语言,即无法用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无法创作出真正的书法作品。而东方艺术的技法又不可作”技术”解,书法技法本身即蕴涵着丰富的东方文化与哲理。譬如八法、结字、章法的解释,如不结合东方文化与哲理,则风马牛不相及而意韵全无。所以,把技法和文化分开来谈书法是一个误区。我所理解的技法就是对书法传统语言的继承,它至少应包括技术、文化、功夫三个方面。

1奚冈题画诗行草书轴

二、理念是高度。我们常说艺无止境,笔墨当随时代,百花齐放。其实就是创新与发展。而创新与发展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新的高度,登上新的高峰。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先进的理念,而先进的理念来自于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学养(包括阅历)和敏锐的悟性。然开阔、丰富、敏锐皆无法量化,而量也不定是越大越好,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关键是如何借助视野、学养和悟性形成先进而行之有效的理念,并最终体现在书法作品之中。

三、淡定是法宝。常听批评家说时风浮躁,其实哪个时代都有浮躁的人,只是当今更甚罢了。我曾劝过一些年轻书家,暂停参加一切书法活动,静下心来临帖三年,然后再出手。然而能静心临帖一年的也鲜有其人,这大概就叫浮躁吧?据说,紫砂壶艺大师顾景舟,曾有过”失踪”三年的经历,其家人绝口不说其所往,外人更不知。现解秘得知,乃是被上海某人请去秘密仿制历代名壶。我思忖,倘若没有这三年封闭式的临壶经历,是否还会有后来的顾大师呢?再近了说,”非典”时期,一批书家的水准集体提升了,岂非因”非典”而”被淡定”了的缘故?《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故吾颜吾斋曰”省止庐”。

2柳永词楷书轴

读帖在心 记帖在手

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或有”三到”读书法,即”眼到、口到、手到”。惟有这样读书才能效率高,理解深,记得牢。对于学习和研究书法的人来说,读帖亦应有”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

常听到有书法爱好者说:自己不常临帖,但经常读帖。很多名家和书本上也说读比临更重要。但事实是很多人读帖往往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上,或如幼儿背唐诗,并不能真正深入理解法贴的精妙与内涵。即使读懂了,也记不住。

我的老师刘墨村晚年曾感慨地对我说:”帖,光看不行,必须得用手去摸!”当今世界生活节奏快,事业压力大,很多人想找到学书捷径,但不临帖是万万行不通的。读帖而不临帖,手没到,心也不可能到,惟有手到了,心才能真正的到。人的手其实也是有记忆的, 颜真卿写祭侄稿,心不在书,而手自成之,可以为证。惟有手做到了,才能记得牢靠,并运用于创作;惟有手做熟了,才能心手合一,心手无间,物我两忘,”无意于佳乃佳耳”。

孙过庭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真经也。

3《闲烹山茗》行草轴

作者:吴前琪,字逸石,1962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