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画高级研修班(简称高研班)满街飞,各大院校、美协、画院、名家、名师都在办班。看似繁荣的中国画,包括书法,能否在本真的意义上,正知、正识、正能量的继承、弘扬与发展,是值得大家反思的一种现象了。自上世纪7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招收中国画高研班,刘大为、史国良、谢志高、华其敏、杨万舟、王近春、聂欧、李延先、楼家本、李少文、胡勃等等,有幸成为叶浅予、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先生的研究生,经过院校的系统学习,经过时代的洗礼,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与研究,他们大部分成为今天业内的中坚力量,他们承传了中国画优秀的文脉,又成为新一代的导师。近日谢志高先生撰文责问“中国画高研班高在哪里”,将目前中国画高研班乱象丛生,打造“名师”、打造“名家”、抢占山头的闹剧发布到网上,引来众家围观,但似乎并没引起太多的争议。我早有此意,但迟迟没有发表意见。对于“高研班”的是是非非,高与低,我不敢妄自菲薄,但就我自己而言却也应该进行一下反思与梳理了。
我自1985年开始参加中国画的组织、培训、辅导,至今已经三十一年了,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自2006年创立迄今也满十年了。问题有三 : 一、高研班的生源偏低,已经偏离了“创作”、“研究”、“高级”的方向,而趋于“基础”、“纠偏”、“辅导”的基本要求。二、山头林立、乱象丛生,“中国画高研班”已经成为江湖,学术性正在沦陷。三、自身学术困乏,常年的教学付出,缺少沉下来补充学养。虽然是教学相长,但总感到还要沉下来,深入进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千万不要轻言自己如何如何。所以,我想试图停下来,沉一下,哪怕一年、两年也好,读读书、写点书、练练字,重新思考一下,把画再提高一下。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美学思想、美学追求、美学体系、教学模式,等等。这一切,亦或是假设,亦或是追求,亦或是问题。所以,我们要探讨要研究。这也可能正是“中国画高研班”真正应该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开始今天的讲座,我试着用《中国画本真的“技”与“道”》来给大家讲一些实实在在,而又玄密幽深的问题。她是中国画,同时,又是中国文化。她实实在在,从笔法,从墨法,从一根线,一个点开始。从画面的起、承、转、合开始。而又相融于老子“阴阳”、“虚实”平衡相对的理念;相融于释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寂静之美;相融于孔夫子“天下之正道为中,天下之至理为庸”的中庸之道。这即是中国人文的智慧,“技近乎道”。
我不一定说得明白,也不一定说得正确。只是提出一些问题,仅代表我自己的看法,大家可以商榷、教正。
一、什么是中国画?
以东方美学为审美标准,以笔墨为主要表现语言具有生命意味的绘画形式。
关键词:东方美学 笔墨 生命意味 艺术形式
二、中国画的传统是什么?
①意蕴塑造 ②笔墨塑造 ③形象塑造 ④空间塑造
三、中国画的艺术规律是什么?
“ 以形媚道”——宗炳
“借笔墨图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石涛
“书者心画也,画者心之迹也”——杨雄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生之,德育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
“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
“写意”,是所有艺术终极的塑造。——凹斋
四、中国画的审评标准是什么?
技近乎道
关键词: 笔墨 构图 造型与造形 以书入画
1.什么是笔墨?何为笔?何为墨?
2.中国画对造型的要求。
3.中国画对构图的要求。
4.中国画对意味的要求。
5.中国画对“筋、气、骨、肉”人格意象的要求?
6.如何才能“气韵”生动?
7.如何才叫骨法用笔?
8.“景”与“境”有哪些区别?
9.如何才能使中国画含蓄而隽永而有诗意?
10.中国画的势如何塑造?笔有势吗?墨有势吗?构图有势吗?
11.如何使中国画玄妙而幽深?
12.中国画的虚在哪里?空白是虚吗?
13.中国画的节奏与旋律在哪里?如何的塑造?呼吸是节奏吗?
14.什么是“起、承、转、合”?
15.画眼是什么?画眼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16.什么是浅绛?什么是重彩?为什么中国画家不重色而尚墨?
17.什么是积墨?什么是破墨?干和湿有什么关系?
18.什么是大写意?“大”怎么讲?“写”怎么说?“意”又是什么意思?
19.齐白石“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它的真意是什么?
20.为什么齐白石称“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21.读书有什么用?读哪些书?
22.做人与作画有关系吗?如何把你的学养、才情、品格、智慧,融入到你的作品中去?
23.什么是“技”?什么是“道”?它们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偏执于一面会是什么状况?
24.什么是中国画的内蕴?它蕴含在什么地方?如何的去塑造?
五、中西绘画之间的这面墙,需不需要推倒?
关键词:推倒东西方绘画的这面墙无中无西。——吴冠中
在东西方绘画的墙上开一扇门,自由往来,保留自己的独立性。——凹斋
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
一个民族的消亡,不是其他,而是文化的消亡。——凹斋
优秀的文脉,优秀的基因,优秀的传统,一定要继承。
优秀的外来文化,优秀的先进技术,一定要学会借鉴。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即是在不断融合中向前推进。无论如何碰撞,哪怕有人为的扭曲,其大势与主脉延绵不断,成就辉煌。元以后两个外族文化的侵扰,使华夏文明遭受重创,伤痕累累,扭曲变形,远不如日本继承的完整。这即是“推倒墙”的悲剧。
六、中国画正确的入门方法
陆俨少先生讲过,其实大家都讲过“第一口奶最重要”。有人学习书画,十几年,几十年刻苦努力的去学习,去创作,巩固的可能是一种错误,而且是致命的错误。
关键词:
①选一个人品好,艺道高,会讲课,愿意讲课的人为师。
②备足课时,信、解、行、证。择师三年不变,尔后自己发展,不要朝三暮四,不要急于求成。
③做人四分,作画三分,写字二分,读书一分。
④天分高,后天勤,学养厚,人格正。缺一不可以成为一位真正有实力的中国画家。
⑤借鉴,是唯一走向传统,认知经典的法门。
⑥取法乎上。中国画的学习必须由远而近,由经典走向现代。传统不一定就是好的,要在老师的启蒙下,学习经典,取法乎上。
⑦临摹。临摹是取法经典的必经之路,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
⑧学习书法。书画同源,书与画一定要同时学习,相互补益。
⑨先放后收,先松后紧,先大后小,先上车后买票。
七、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的母体语言;笔墨是中国画的根;笔墨是独立的抽象艺术;笔墨是“技”亦是“道”;笔墨是中国画的人格意象。
关键词:笔为墨之骨,墨为笔之气。
浓、淡、干、湿,皴、擦、点、染。
提、按、顿、挫,轻、重、徐、疾。
“五笔”:平、圆、留、重、变。
“七墨”:浓、淡、破、泼、积、焦、宿。
“刘氏家法”:松、毛、圆、厚,积、揉、泼、破。
石涛:“一画”
色即是墨,墨即是色。色墨无碍。
笔墨的标准:筋、气、骨、肉。高韵、深情、坚质、浩气。
正确的执笔方法:三指半
笔有四德:齐、圆、健、尖
用墨大法:积、揉、泼、破
刘怀勇作品
八、构图
构图是一种学养,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人生经营的谋略。所以,它不可言说,不可教授。凡是可以教授的,有规律可寻的,都是死的。好比军事战争,你的攻守谋略、布局,有章可寻,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中国画构图为“经营位置”、“置陈布势”。
关键词:①势 ②境 ③虚实 ④气脉 ⑤对比 ⑥黑白灰 ⑦点线面 ⑧留白 ⑨呼吸 ⑩甲、由、申、则、须、之、井
努力在对立之中寻求统一,在统一中寻求对比。
努力在简约中寻求丰富,在丰富中寻求简约,是构图的要诀。
九、功夫在画外
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时代在发展了,可以不拿唐人的观点来约束我们。但是,传统中、生活中那些优秀的东西,本真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保存、承传、弘扬。
中国画不是写实的艺术。“写实”与“写真”与“写意”,一字之差,何止千里?中国画是“形而上”的精神图腾。
“以文载道”、“以形媚道”。“文”与“形”皆是具体的真实物像或是老子所描述的“器”,通过“文”与“形”的塑造,所要表现的本真意义,同时亦是艺术塑造的终极目的——“道”。“写心”、“写意”、“写真”。真者,不是具体物像的再现,而是内心深处对美的诉求。
关键词:①读书。读那些有用的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害人不浅。《老庄》、《禅宗语录》、《中庸》
②多看。善于观察那些好的形式,好的意蕴,好的设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经常打开窗户。
③多读。看与读不是一层境界。读,一定要经过心的思考,对看到的东西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④多思。经过“看”和“读”的过程,思接千古,旁触其他。我是谁?我与他(任何事物)有什么关联?我从中能借鉴些什么?我到哪里去?他是谁?为何是他?他与我有什么差别?这种差别孰是孰非?通过思考的辩证,找到事物存在的规律,找到它们共通的地方,和差异的个性。增强自己对事物是非标准的判断能力。包括路边的广告牌子,楼房的外墙颜色,空间设计,匆匆而过的美女、老妇、丑男,哪怕是一个傻子,都有他独特的美。
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矣。——孔子
⑤书法。大家都知道书画同源,而源于什么地方,什么是书法?书法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书法家画不好画?为什么那么多画家写不好字?为什么古人书画俱佳?
书法是中国画的根,大家在立定决心当一名画家的同时,就应该坚持书法的学习和研究。
学习书法的路径:隶书 – 篆书 -章草 -魏碑- 今草
⑥诗歌与音乐。说这个题目,我忽然想到了《佛法概论》里面对佛法的定义。“以有情为中心,以中道为根本”,是谓佛法。我的乡亲,宋代大词人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先生,有一句千古的叹息:“一个情字,怎么得了”。中国的书画艺术,最最强调的就是一个“情”字,所谓“气韵生动”,所谓“骨法用笔”,皆是为了一个“情”字。“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以如高山般深情高韵,也可以像小草一样,托一滴露水,折射一丝春光。没有情的书画作品,不如羊皮贴在墙上。诗歌与音乐本无二致,它们是相通的。我们一定要在诗歌音乐中找寻节奏之美,旋律之美,意蕴之美。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陶冶与洗礼,让我们的心灵在音乐诗歌中得到升华。
⑦太极。我不喜欢把太极说成拳,太极拳是一个致广大,尽精微“道”的一种诠释形式。并不在“术”,不在于多么强壮,一招致人死地。通过太极拳的舞之蹈之,将太极阴阳、虚实、负阴抱阳、天人合一的真精神融于一身。通过常年的不断体悟,不断的深入,会对中国的“太极”有更深的理解。往往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用于书画,用于人生,功莫大焉。
⑧深入生活。强调深入生活是对的,强调写生就错了。“写生”是舶来语,是西方写实塑造必须的过程。中国话不重视写生,你看是黄宾虹写生好还是李可染写生好?当然是李可染先生,你再看谁的创作好,当然是黄宾虹先生。因为什么?因为中国画对物像塑造的要求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生固然很重要,写实也非常重要。一个画家如果不能够写实,不能够画得像,就不要妄称画家,更不要说“写意”。但是,这远远不是中国画所要求的最终目的,“中得心源”——中国画一定是在能够写实的基础上,去掉实际物像,去掉实有的眼睛所看到的“真实”,而走向心灵,塑造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精神图腾——“形而上”。
强调内蕴,强调生活感受,强调人与物的精神合一。
读书,看微信,听广播,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房前屋后,篱间竹傍,皆是生活。
关键词 : 生活 写生 纪游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十、创作
创作,是一种不可重复的艺术劳动。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
关键词 :中国画的学习路径 :研习传统——深入生活——借鉴当代——求脱出新
不要妄言“原创” 不要妄言“创新”
洋为中用 借古开今
好的笔墨,好的构图,好的塑造,好的意蕴
风格很重要 画好更重要
中国画必须在继承中求发展,东方优秀的民族文化一定要继承与弘扬;西方优秀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只要是合乎我们的文化需求,亦一定要借鉴。借鉴可以求同存异,不伤大雅,无碍健康。不要试图改造或“改良”中国画,有这种想法或提法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画本真的“技”与“道”。中西都可以借鉴,也可以相融,但相融之后的结果,不是西画,也不是中国画,这就是吴冠中先生推倒东西方绘画墙的理论。“水墨”、“彩墨”都不是中国画,吴冠中先生后期的彩墨画,不中不西,语言、画面都不讲究,实实在在的不好。刘国松先生用水墨创造了一个新画种,好看,但已经不是中国画了。
中国画的“写”,中国画的“境”,中国画的“势”,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中国画筋气骨肉的人格意象,一定要保留,这是我们区别于世界其他美术的瑰宝。同时,也是世界美术的瑰宝。
舍大取小,拿道德当抹布、拿荣誉当说笑,把传统视为枷锁、把垃圾视为宝器,拿“砖家”当“专家”,把祖宗当孙子。把“屌丝”挂在嘴上,把“肯德基”当美食,把西方人随性而玩的东西当经典……等等,这是中国文化艺术界最大的悲哀!回家吧,“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已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东晋——陶渊明)
谨以此结尾。祝福大家!
作者简介
刘怀勇,字思良,别署历下山夫,凹斋,1960年2月生于济南历城。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主讲导师、教授,中国当代写意画研究院院长。
应邀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高研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人民大学、国立台湾台中教育大学艺术学院讲学,被绵阳艺术学院、南昌陆军学院、临沂大学特聘为教授。主持清华大学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届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应学术视频之邀,为全国460家高校讲授32集“从泥巴变成国粹”陶瓷绘画教学视频并出版发行。入编《中国书法百家作品集》、《中国山水画百家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凹斋课稿》,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刘怀勇课稿》,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刘怀勇花鸟课稿》、《刘怀勇书法课稿》,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匠之门——刘怀勇花鸟课稿》、《全国美术高等院校教学范图——刘怀勇花鸟课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