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参加2011年全国书法大赛“邓石如奖”的评审工作时,全国1.5万多件来稿经过初评,近2000件作品入围,再从入围作品中选出350件作品入展,10件作品获奖。十几个评委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就是作品风格的雷同化。近2000件候选作品中约300件作品一眼看去几乎出自一人之手,清一色的 “二王”风格,用笔、结构、章法极为相似,有的甚至内容都一样,使评委和观赏者无法辨识你我他。而这种雷同表现出的是一种表象上的传统,而非真传统。

由于作者对传统认识的肤浅,加之功力的薄弱,对经典法帖的简单摹写,特别是对时人作品的模仿,使作品表面呈现一定的传统气息,但大多不耐看,用笔不到位的、笔道纤弱的、使转不准确的、笔路模糊的、作品欠缺生机内涵的等等。显然,这些书家并不是真正地在学习传统,我们暂且给这种现象取个名叫“伪学传统”现象。

1邓石如奖作品局部

“伪学传统”就是学习表面化的传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是面对传统的教条主义。书法学习传统的初衷是想获取传统的精义,问题出在认识上的僵化、方法的机械。不敢越雷池半步,一笔一画照着摹写,没有从精神上领悟,没有抓到传统的本质,造成创作上的障碍,遇到生疏的字,无法处理得好,使整体创作不和谐。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食古不化”。

其次是面对传统的“拿来主义”。一个人成功,大家效仿,书法无意间与流行歌曲走到了一条线上,无论是谁,获奖之后都被捧为明星被大家追逐,它的循环期是下一个明星的诞生,这种现象已成为全国书法发展的周期率。模仿写出的作品表象上是传统的,一般看不漏。作者都是“聪明人”,一看就会,一学就像,造成了这种横向取法现象大面积、快速度蔓延。 “邓石如奖”获奖的10位作者大多是近年来在全国连续获奖者。由于他们掌握了传统的精髓,立得住,各领风骚,而引来难以计数的书法爱好者摹写他们。全国偌大系列书法展示活动中鲜有新的人才涌现。书协成立30年来,总是每隔四五年出现几个尖子人才,然后全国书风随之而变,循环不止。全国书法繁荣背后书风的一面倒或曰“伪学传统”现象不能不令人关注并堪忧。

2邓石如奖作品局部

谈“伪学传统”现象最重要的是弄清真传统

当下复原传统的书风是从第一届全国草书展开始的。对复原式的传统创作一拥而上,看似都在学传统,其实细看、细品、细推敲就会发现,这只是一种风潮,是“伪学传统”现象。这些年,自我发展受外来影响较小的省有河南、江苏、浙江。这几个省的学传统抓得比较扎实,作者之间都有各自学习和创作的独立领域。有的作者写篆书能坚持20多年,直到写成全国前列;有的写碑几十年,直到发展成为领全国之先。这几个省在学传统中找到一个突破点,然后广泛涉猎,进而成为个性书家的例子很多。

辽宁这些年也有一些领全国之先的作者,他们同样是在传统中找到突破口,进而形成自我的艺术创作体系。有以唐孙过庭为切点,有以明张瑞图为切点,有以明董其昌为切点,有以宋米芾为切点,有以魏碑为切点,有以汉印为切点,有以秦玺为切点,总之每成就一个大家总是以一个传统的点切入,阔而广之。先成为真正的继承者进而成为创造者,成为发展的生力军。当下我们的发展受到阻碍,关节点就在于没有真正去寻找传统的切入点。

书法作品呈现“伪学传统”状态,主要是因为它不是从真正的传统中派生的。举个例子,就像考试打小抄,只看到了题的结果,却无法看到运算的过程。作品既不入传统之流,又有传统之表,形成一种“伪学传统”状态。

“伪学传统”现象的出现还缘于对传统理解上的偏差,忽视书法启蒙中的法度训练。这些年在全国书法界,当然也包括辽宁书法界,认为古法中唐楷是刻画的,是基础书体,水平高的人不宜学习。其实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唐楷在书法启蒙和学习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在书法的法度训练中,再没有比唐楷法度更完备的法书。通过严格的唐楷学习,可以使提按、使转、走留等重要的用笔及结体得到充分的训练。

3邓石如奖作品局部

古今大书家没有经过唐楷学习的是一大缺失。在唐楷的严格训练之后,再临写什么帖都能驾轻就熟。当然我们也不能绝对地说,学习书法的启蒙阶段必须学习唐楷,魏碑、魏晋楷书以及后来几个时代的楷法都是可以学习的。有人也担心在大家都学习一部帖时会不会造成风格雷同现象。可以这样说,只要真正地进入传统中来,就不用担心出现“伪学传统”现象,古之先贤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

谈“伪学传统”问题,最重要是弄清真传统。真传统涵盖书法的发展历程,囊括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层面。

形而下的层面主要体现在书法的技术训练、书体的研究、具体的学书方法,是对书法艺术规律的学习和把握。一个书法作者对古代的经典法帖要达到精读,通过若干年的学习训练能够对技法驾轻就熟。

形而上的层面首先表现在学书的理念上,对书法这门艺术认知的程度,包括站在哲学与美学的视角,站位的高低决定成就的大小。其次表现在意境上,也可以说成境界。境界的产生需要灵感迸发时创造,而灵感的孕育则是一种漫长的沉得进去的经年锤炼。有意境的作品,无论内行外行观之都会产生共鸣与震撼。

对一般意义上的书法作者,并不一定要求必须同时掌握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层面。只要对传统的基本内容即形而下把握住,就是进入了传统之门。在此基础上研究所临经典作品的内涵、艺术风格、社会文化背景,最终融会贯通其书学思想和主旨,才算真正学习了传统。从这个阶段再向着更高的形而上跨越,经历反反复复由浅入深的学习、思考、实践、积累,最后体现到书法创作透着古风古韵,在传统的轨道中、法度中运笔,又能游刃有余,灵活创新。所书内容富有根基与生命力,笔道中又蕴含个人风格,达到用书法书写人生与性灵的境界。

作者:胡崇炜 1963年生于吉林省大安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