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汝以诚

窃以为,学书一如宗教,尽须抛却自我,始得涅槃,而后重生新我。又以为,习书尽须以诚,诸如过份精明者,自恃聪明者,必不可至也。

后米芾数百年之米鹏,憨厚、木讷、真诚。非精明伶俐于形,非巧言令色于表。然于书法研习,分条析理,临古摹今。悟道于天地之间,得益于秦汉之气,取会于宋元之意,寄情于笔墨之变,通会平正——险绝——平正三时之变,顺应五乖五合之理。困于深夜思通楷则,勤于节假学成法度。数载冰水之功,熔炉之冶,渐见初笋之势,新锋之芒。

时在癸巳冬月,计来十月未足,米鹏已在中国书协主办之展览中入展获奖十三次之多,实为全国业界罕有。若非持心以诚,用心以定,岂能有如此之成绩。

人言“书如其人”。如其德行,如其学养,如其品性。余以为,米鹏之进步,得之以诚,以其品性德行,若能操守,持之以恒,或可大成焉!

玄伯陈天民癸巳年冬于昆明

1米鹏,1984年出生,斋号味古方室,陕西礼泉人

2011年创办味古方室书法讲堂

中国书协会员

陈天民书法大讲堂创作班讲师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咸阳市市直机关书画协会主席

咸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书法屋网站艺术顾问

墨池入驻书家

作品获奖入展:

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大展优秀奖(最高奖)

“心系雅安”全国大型网络书法大赛三等奖

首届全陕青年书法篆刻大展获奖提名

大城之心公益书画大赛二等奖

第三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中国书协)

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中国瘗鹤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首届“西狭颂”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首届”三苏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中国书协)

全国“王安石奖”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全国首届“陶渊明奖”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乾元杯”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展(中国书协)

第一届碑林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西安碑林博物馆)

2014年元旦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

“80有约”全国八零后扇面展(邀请展)

八零后中国书协会员首届唐诗邀请展

“新思路、新梦想”全国名家书法邀请展

2说米鹏

文/冉学鸿

米鹏年龄小但气骨老。

《荆山》十三期出刊,书法里米鹏排到了最末,他想不通,电话过来问我是不自个字写的不行,我说写的好,接着又问那为啥排到了最末,一副不奋气的样子,我说没办法,谁让你年龄小,米鹏一听,一下蔫了。杂志做了这么久,碰到过不少摆架子摆名望的,但拿出作品要比拼的还真不多,我乐了,一下子喜欢上这素未谋面的新朋友。后来和米鹏说了很多话,说了一大群人的好话和一大群人的坏话,意气相投,交谈甚欢。

随后一个月,雪峰打电话,说咸阳的米鹏来了,要见你。在雪峰的倚虹庐里,和米鹏长长聊了一个下午,话头起开后才发现,这家伙看似五大三粗,实则言语慢斯条理中暗含机锋,涉猎的多,思考的深,交谈颇使人费一番脑子。我本来根子浅,但好面子,半瓶子水非要装成一瓶子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于是我一个下午都强做出思考者的样子,费了雪峰很多烟。对一个懒于动脑的人来说,这感觉虽然不妙,但却熟悉,我当年在学校教书,有时候偷懒,课备个半生子就上了讲台,偏偏这节课学生活泛的很,问题一个接一个,心里方寸大乱但面子上还要强作镇定。

3和米鹏说话,昔日的那种感觉常不由衍生弥漫,他是搞专业的,脑子比我活络的多,我平时懒散惯了,但同米鹏的谈话却不得不收起来,你得打起精神才能应对,因为和他的对话里有内容,有思考,有火花,这样的感觉其实在青春过后的年岁里并不多见。我常因腻味与人寒暄,而选择很少说话,但同米鹏的对话我却喜欢,我期待与他的下一次交谈。

米鹏贵在真味,他有清晰的艺术价值判断标准,不因为谁的名气大职务高便去阿从与附和,他能长视自己内心深处的不足,挖自己的短处明显比挖别人的狠,这是一个人生发向上力量的前提,我因此而不敢小觑米鹏。米鹏书法和语言里都有超越自身年龄的老气,在他身上能感受到少有的文人品格和精神元气。书画这东西,离开了清气和文气,实在是鄙俗不堪的,艺术需要的是奔放的心灵和自由的呼吸,没有神采,技巧再精熟,也只是如当年宫廷御用的画师,唯唯诺诺,能创造出什么有神气的作品呢。

身体可以有枷锁,但心灵不能有枷锁,如今书画艺术多寄养于权贵,为市场所操持,可怜多少书画家奔走于权门邀宠献媚,到处亮肌肉博名望,勾连于早已流俗的各种展览,使真实与自由的呼吸在艺术空间里日渐稀薄。传统社会中,书画虽不是一门职业,倒也并不排斥商业行为,不同的是传统文人把钱挣了,但名士的风范和骨气没有丢。譬如明朝的唐伯虎就任性,曾说出“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的狂妄话来,得了便宜还卖乖,真是不地道的很;另一位陈老莲更是狂放,傲视权贵,啥事都由着性子来,宁可跳河也不向官员就范作画,这样的做派对今天的书画家们来说,难度系数的确太大。

4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推荐米鹏去跳河,也非鼓励他做山中君子而不问世事。书画家不是山中幽兰,但也绝不是早市白菜,我珍视米鹏身上的这一丝传统文人的骨鲠之气,人硬气比字硬气更值得称道,尽管米鹏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但毕竟他已经认识到并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格局。

老早其实就说给米鹏写些文字,却迟迟未动笔,一篇文字行笔容易,调子却难定,描摹的是别人,投射的是自己,如今人本性易为世俗所扰,我在行进中也常常回过头来打量自己。茶中岁月,酒里乾坤,醉酒滥觞绝不是兄弟情长,米鹏尊我痴长几岁,以老哥相称,我也就充大,把米鹏当做兄弟,只是我并无实才,只能成此薄文一篇相赠,只期望米鹏能不忘初心,守正精进,将来不管时间多久,或酒一盅,或茶一杯,若滋味仍存,情怀如初,这大概便是最值得珍惜的了。

甲午岁末草就

5何谓基础———-写给初学书法的朋友

文/米鹏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用汉字,生活在汉字的环境下,所以书法学习要比学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从众要多,原因不言而喻。但是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书法被人们有时当成了写字,这是个历史问题,因为古人一直在实用和艺术两个层面徘徊不定,有人称书法是一门“骑墙”的学科。但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拿起毛笔,面临的问题肯定和民国之前的“知识分子”不一样,因为用毛笔写字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也就是写字的实用功能已经消退了,我们现代人只能用书写春联等形式缅怀一下,拿起笔,我们不再用作传播文化知识、不再用作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再用作给亲朋好友写信、不再用作做笔记、不再用作考试(现在考试2B铅笔用的更多)、不再用作财务、不再用作批改文件、不再用作书写诉状……,总之,现代人拿起笔面对的只能是书法的艺术层面问题。

生活中很多朋友问我关于“书法的基础”这个问题,我是个懒人,为了今后不再一遍又一遍的论述这个问题,就梳理一下,形成一篇短文。

6唐楷是不是书法的基础?苏轼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这里我想说的是:第一,这里说的真书,不光指的是唐楷。第二,东坡先生是以人的具体形态比喻三种书体的形态,就是这三种书体体现的视觉感受给人产生的印象。但很多人把这个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于是乎便有人说:不会站,你就想走;不会走,你就想跑。所以学书法要先学唐楷云云。

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时,我一般不先做回答,我会反问唐楷是哪个朝代的书体,被问者答:唐代。我又问: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书家?被问者答:东晋。我又很谨慎的问:这两个朝代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被问者思索了一番,也很谨慎的回答:晋在前,唐在后。我又问:那么王羲之有没有学过唐楷?被问者不屑的答:穿越剧看多了吧!一脸的不屑。我又问:那为什么王羲之没学过唐楷成了书圣?一般的被问者会就此打住,会大不了了,个别好事者会说:因为王羲之的老师是钟繇啊!这跟谁是谁的老师没什么关系吧?书体的衍变不是我们想象的,在隶书之后出现的是草书。而非先有楷书再有行书后有草书。就好像汉隶不是从小篆演化而来的一样。如果你想深究这个问题,那么你就去读一读《中国书法史》,还有文人书法和民间书法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不妨也看看。

7那么究竟什么是基础?

我们首先要知道,书法是孕育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上的一种文化形式,那么文化就是书法的里,书法和其他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一样属于表,是承载文化的载体。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明白传统文化和书法之间的联系就必须临帖、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临帖首先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技术表现在哪里?就在古代的经典法帖中。我们要获取就要像古人学习,就必须临帖。

那么,究竟要临哪本帖?这是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中国书法以用笔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碑学和帖学两大类,甲骨、金文、秦小篆、汉隶、魏碑等属于碑学的范畴;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二王一路的草书、行书、楷书属于帖学的范畴。由于碑刻(不是所有的碑刻都属于碑)在刀刻斧凿的过程中不免与书丹产生偏差,以及风雨侵蚀的漫漶等等原因,给我们传达的信息已经不是很清楚,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分析,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有很大困难和障碍的,清代民国诸先贤终其一生都是在研究如何碑,但没有说他们并没学过帖。所以存世的二王一路的书法墨迹多,刻帖等资料也保存的比较完整,相对于碑来说帖所传达给我们的东西更直观、清楚、全面。无疑帖是我初学者学习书法的首选。

那么在帖学的范畴里,要先学那个?个人认为,后世的诸多书家都是从二王父子那里传承下来的,那么二王行草书是学习帖学绕不开的,学二王的支流而缺失了技法的全面,比如唐楷,唐人也都学王,唐楷在用笔上强调了起收笔和折,绞转缺失,这一点越往唐以后,愈演愈烈,最终唐楷走不下去,这种极度的强调变得越来越刻意,也就失去了书法的艺术性因素,此后的几百年再无一位传承唐楷的大家。所以建议大家开始学的全面一点,但不是说其他的书体不能学,都是传统,都可以学,只不过是你什么时候学,怎么学的问题。所以我们教初学者学行草,主攻帖为《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和孙过庭《书谱》,至于这两本帖有什么好处,你不妨想想,不妨翻翻那两本帖再说。当然孙过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要想成为一个书法家,最终都是要学的,包括篆隶等。

8学书浅抒

文/米鹏

费孝通先生站在社会学的角度看待中国的社会结构,提出乡土的概念,我是新时代带着“土气”的农村少年追求“洋气”的艺术梦想而学习书法的。如果换一个语境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人都会对我曾经的不务正业唏嘘不已。作为80后参与城市化的整个过程,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激烈转变、制度的变革、随之而来的种种,对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刺激。各种内心和现实的痛苦非常的深刻,我体会到了。好在这些年里有书法与我相伴,躲在自己心里的意境里,与时光摩擦而过。

因为并非书香门第,祖上没出过什么读书人,基本上都没多少文化,但他们对后代的学习很重视,爷爷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父母也希望能考上大学改变命运,而我却有些辜负他们的期望——我喜欢了书法,从哪一天开始我已经不得而知了,那是个城里同龄人已经过了上兴趣班准备好要中考的阶段,而我却任性的喜欢上了书法。可能农村没有书法学习的条件,只是心里想念着,自己瞎画。一个人到县城上初中后便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书法老师,傅克伦老师,记得第一次走进老师的书斋时就好像饥饿的旅客来到了美食城。完全被眼前这位和蔼可亲、全身法发着艺术气息的老人家所吸引,望着墙上的字画,如痴如醉。我内心已经对这位老人开始了崇拜。在没有跟家人商量的情况下,自己决定从每周20元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交学费、买纸、笔,就这样开始了书法学习。回想起来,傅老师使我对于学习书法产生了很强的兴趣,先生的鼓励、关心以及各种引导都增强了我继续学书法的勇气和信心。

9每个寒暑假都窝在自己房间,一个人写写画画刻刻。没有电脑游戏、没有异性的吸引、成群的伙伴,有的只是父亲的谩骂,看到我干这些事情就催促我下地干活,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些和考大学没有一点关系,而母亲和爷爷总是能给我些许肯定,觉得像个他们理想中读书人的样子。夏天任汗流浃背,也会满院子的写满字;冬天将墨汁倒在金属器皿里放在蜂窝煤炉子上,不然墨汁就会冻结成冰,苦苦的揣测着“艺术”的影子,像个精神上的贵族一样不同的存在着。高中期间我读了李泽厚的美学、看了梵高的自传、用一点点语文的功底翻译了《书谱》,进行草书的符号记忆,书、画、印的“创作”等等,完全享受着心灵上的满足和惬意。现在回头想想,我要感谢我的生活,生活造就了我。

2003年我带着对人生的些许失望走进了大学,不经意间我看到了有一个班的学生在上书法课,我便很自信的向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水平”,后果可想而知。被否定后,我没有暗骂这个老师不识货,而是从老师的言谈中真的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口号有,自信有,就是技术上欠缺的太多。那是真的热爱,从此四年,我便开始对所有喜欢的碑帖进行“地毯式”的临习,杨崙老师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按原来的习惯”创作”,只要我喜欢的碑帖我都拿来临习,四年里横跨碑、帖两大领域,涉及真、草、篆、隶、行五种书体,从王羲之手札到宋四家中的米芾、苏轼都有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对魏碑、汉隶以及吴让之的小篆也都过了一遍。每天晚自习后回到宿舍喝着百事可乐临着帖的生活真的非常快乐,周末、闲暇总能拿起帖临临,多年后我很怀念那段时光,单纯的学习很有效率。还有网络,确实开阔了眼界,某专业书法网站一直是我大学四年的电脑主页,这事经常被室友拿来调侃。要说这四年确实在书法上下了不少功夫,除了专业之外,基本的业余时间都交给了书法,动手多一些,但很多东西不够精细,理解的也不够深刻。不过这四年涉猎的太多,没来得及消化,思想上有太多矛盾、迷惑和不解。

07大学毕业后我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紧接着就到陈天民老师的书法班报名学习,认识了一些老师和朋友,从思想上、技法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明白了以前都是粗放式的学习,这个阶段越来越精细化,对书法进行深入的学习更加深入,在首届全陕青年展的获奖提名作品创作手记中我写到“自壬辰以往因诸事烦忧,亦感于书道之所得者甚少,书作窃以为未足示于外人者,故退避于方室之内,思古人之奥旨,究今人之通变。常困于技、道之间,而不知适从如何。幸有吾师玄伯先生及众师友不弃,谈笑间以解余之久惑。知应明世事、达人情、洞造化之变态、体先贤之意趣,以合于道;理文本、辩图式、窥挥运之义理、取点画之法则,以合于技······”我深刻的认识到书法应该是这样的。

写下这段文字,对自己这些年的学习和状态进行一下总结,不代表任何角度,希望对学书者有所帮助,和同道们分享一下,我不知道自己会走多远,能走多远,为了达到一种和谐,书法也改变了我很多,我挚爱书法,会带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一路前行。10 17 16 15 14 13 12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