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理”的价值在艺术领域也展现出其影响力,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主体对于自身和本体同一境界的追求。这种境界在北宋书法界有一个名称——“尚意”。“尚意”的追求表现在书法作品中,反映出主体自身的道德品格,呈现“书品合人品”的特点。

在中国书法史上,宋朝以“尚意”而比肩唐代“尚法”。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当以苏、黄、米、蔡(襄)为代表。

1苏轼书法

苏轼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他主张好的书法作品要神气骨肉血俱全,也就是完全散发着创作者自身的审美特征和自身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堪称 “尚意”书风的典型代表,里面的每个字都是自然而发,率真而为,充满了豪放之气。统观全部作品,以神知会,穿透文字之后,一个率真、自然的苏轼活灵活现于眼前。黄庭坚认为,苏轼的书法“中年书圆劲而有韵”,“晚年沈著痛快”,“比之诗人,是李白之流”。此非悟透书法义理不能为之。究其根本,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儒释道贯通的知识背景,让他既追求义理,又能用当时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这些都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反映出来,体现出书品合人品的特点。

2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则把禅理用于书法,标新立异,大胆创新,造就了气势磅礴、奔放自如的行书。黄庭坚的书法笔画四面张开,笔力雄健,堪称满纸流淌着人文精神。这种独具特色的书风,既有他个人的因素,也同他经历政治斗争所留下的烙印有关系。黄庭坚在后期的书法中,多能给人以强烈的情绪冲击,而这种沉着痛快的感觉本身就是写意,反映的是他的思想变化和情绪积累。背后的逻辑,可用道义和脱俗概括。他也正是在道义上站到了制高点,才能超脱世俗,在书法中展现出精妙的境界,而这一切,正源于超越世俗提升道德境界的结果再现。

3米芾书法

米芾曾经对众多书法家进行了评判,认为虞世南的书法类似辟谷状态的道士,精神硬朗但四肢似乎乏力;欧阳询的书法类似大病初愈的病人,行动辛勤但神色憔悴;柳公权的书法类似在深山修炼已成的道士,神气清健毫无俗世尘埃;颜真卿的书法类似穿着战甲的项羽,剑拔弩张,一副昂然不可侵犯之态;李邕的书法类似爆发小户人家,不熟悉礼节,举止生疏;徐浩的书法类似道德高尚的人,温文尔雅,举止端庄,注重名节。“周越如轻薄少年舞剑,气势空健而锋刃交加;钱易如美丈夫,肌体充悦,神气清秀;蔡襄如少年女子访云寻雨,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还有苏舜钦的书法如同官二代骏马鲜衣,酒足饭饱后,肆意放歌,率真流露,不加掩饰;张友直的书法如同端庄的宫女头戴花朵,平添一份自然之美。

如此评价,毫无顾忌,也只有米芾这样个性的人才能说得出,本身就是一种阅尽千峰的境界。若观米芾的书法,笔墨丰厚,变化多端,其字四面出锋,正锋、侧锋、藏锋、露锋,锋锋交错,堪称“刷”字,有“风樯阵马”、“八面出锋”之称,然而不同的笔画在同一幅作品中,却能有机组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之后,回味不尽的是作者“米颠”匠心独运的审美境界。通过米芾纵论各家,可以看出他在精通书法义理的基础上,追求率性而为呈现本真自我的境界。如此认识,既是以求理精神参悟书理,也是以道德为标准衡量作者和作品,更是作者本心自由的展现。

4蔡襄书法

蔡襄的书法效法二王,学习颜真卿,在不逾越法度的界限内,呈现出典雅庄重却又妍美动人的特点,堪称宋四家中的另一个典型。欧阳修对蔡襄的书法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其草书“惟意所为,动造精绝”。欧阳修对于蔡襄的赞誉无疑肯定了蔡书的地位。时至今日,对话蔡襄书法,无异于对面站着一位严守礼法、风度翩翩的君子。通过观这位君子之书,可以感受到主体之道德标准在书法上的体现,两者呈现出高度契合之态势。

以上四人代表了北宋的书法成就。但是统揽北宋一朝,还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书法思想,皆可归结为“尚意”一说。其共同的特点是个性鲜明,率真自我,洒脱自由。他们开创的一代书风冲破羁绊,自述性情,完全不同于唐代的推崇森严法度,不越雷池一步。尚意与尚法的概括,十分贴切。

产生这种风尚的原因,固然和当时的宽松环境、士人丰厚的经济保障有关,也与“理”的价值观不无关系。苏、黄、米皆处于义理之学兴起的时代,学术界冲破训诂之学,以六经注我的方式接续先秦,展现自我成为一种风尚,也自然是他们艺术创作中的追求。当然,性理之学的发展也会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蔡襄之书品就是证明。北宋书法尽管风格各异,但是没有晦涩奇险之风,反而是在各自张扬的笔墨之间完整展现了各自的道德境界,背后蕴藏的精神世界的挺拔和书法作品的韵味,无疑是自我世界最好的写意,也是时代风貌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