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关于汉字产生的传说。据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智慧超群,通于神明,还长着4只眼晴——两只用来仰视天上群星的运行之势,两只用来俯察地上的龟文鸟迹之象。于是自然造化使他体悟到文字的结构规律,创造出了汉字。

仓颉造字的传说是古人对文宇产生过程的一种推测,表现出人们对文宇的神秘感。事实上,作为一个系统的、应用于全社会的记事符号体系,文字的发明创造必是个漫长而缓进的过程,而且要由杜会大众共同参与。这个复杂的工程”是不可能由一人来完成的。下面为大家介绍先秦时期我国的主要书法字体:

甲骨文

1上古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全称“龟甲兽骨文字”,多为当时王室贵族占卜的记录。由于生产力低下,上古时期的人们对自然界充满畏俱,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有至高无上的神在主宰。因此凡遇大事,如战争能不能胜利、天会不会下雨、农业是否丰收以至祭祀、生育、疾病等等都要占卜,着看神的意志。占卜所用的材料有牛的肩胛骨和龟的腹甲、背甲。实施占卜的人称为“贞人”,贞人根据卜兆的形状来判断吉凶。并将所得内容和应验情况记载在卜兆旁边。其文字用刀刻成,然后涂上朱或墨,以便久藏。甲骨文有先用毛笔书写再用刀刻的,也有直接刀刻的,还有少量写完未刻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出土的甲骨有15万片左右。从中已整理出单字近5000个,其中能够确认的近2000字。

金文

2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古人称铜为“金”,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便被称为“金文”。青铜器以钟和鼎为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其中,铸或刻的凹下去的字称为“阴文”,又称“款”。凸出来的字称为“阳”文,又称“识”;二者合称“款识”,或“钟鼎款识”。此外,金文还被称作“大篆”或”籀文“、“古籀’。

作为金文载体的青铜器,其铸造过程主要有两个步骤:制范和铸器。即先用沙土制成“范”(模具),并刻上文字或花纹,然后在范内浇上铜水,待铜水凝固再“去范”。春秋战国以后。金文也有采用直接锲刻方法制成的。

3又称“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总称。“篆”字的原意为古代车的毂约上画的花纹。作为中国古代字体的一种,篆书是隶书产生之前的“正书”。它包括秦及秦以前的青铜器、石鼓等载体上的文字,也包括六国古文、籀文等。其中,“大篆”产生于秦以前,“小篆”产生于秦。篆书主要以匀净的线条组成文字。大篆点画结构尚未稳定,偏旁未成体系,象形意味浓厚,古朴稚拙。小篆笔画回转,无硬方折,字体修长,结构规范。

错金书

4古代的一种书体,也可以看作一种制作工艺。其方法是先将文字铸刻在青铜器皿之上,字为阴文;然后用金涂在上面。这样,字的形态便以“金”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金具有独特的光泽,所以错金书的风格便与一般青铜铭文不同,显得更为光彩焕人。

鸟虫书

5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100多年中,南方吴、越、楚等国盛行的一种字体。人们在书写这种字体时,往往把鸟、凤、龙、虫等各种图案融入其中,并通过拉长字形、强调线条的屈曲环绕等方式增加其观赏性。鸟虫书本身书法艺术含量不高,但其线条的精美的确令人叹为观止。它们对文字是一种有意识的美化、但就书法而言,已入旁门左道,是对书法艺术的扭曲的迫求。

帛书

6古代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帛分生熟,生帛有缟、素、绢等,熟帛有练。故帛书又称”绢素书”。帛书还用“缣”,即双丝制成的细绢。其白色的称为“缣素”。黄的称为“缣缃”。帛对笔墨的表现力较好,行笔之迹清晰可见。

石鼓文

7战国时期秦国石刻文字,因其刻石形似鼓状而得名。在书法史上,商和西周已有石刻文字资料保存下来,但是数量小、形制简单。石鼓文是传世最早的大规模、成体系的石刻篆书,其书写为典型的秦国书风。石鼓文以后,石刻文字逐渐取代铜器文字成为主要书写形式。石鼓文上承“古文”,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

简牍书

8古代写在竹简木犊上的文字,竹质称简,木质称牍。简犊从春秋至东晋一直是人们主要的书写载体、上面书写的文字有古文、篆、隶、行、草、章草,风格也多种多样。其书写格式以单行为主,也有一片多行的。简犊书中以隶书影响最大,其书写文字时所产生的特殊趣味对后来历代书法家的创作实践都产生过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