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初学毛笔字,潜意识认为是写“大字”,加上很多米字格本身就很大,于是我们都喜欢把字写很大。而且,我们看到很多书法展览,及生活中的书法作品如商店的牌匾、家里挂的书法…不都是大字吗?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书法大赛的审美标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要的是视觉冲击力,所以很多参赛者都写大号字,要的就是第一眼的效果,至于第二眼咋样咋样,就没人管了,反正比赛结束了,名次出来了,奖金也发了,主办方、参赛方各得其所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有的朋友又要问了,为何以前人不写大字呢?原因可能有点“冷”:以前极少大纸!古时候,技术不发达,做纸很困难,纸的价格跟钱一个价。百家讲坛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清官被免职了,下面的官员想送点纪念品,最后没送金银财宝,而是送了一万张纸!(折合当时的钱,估计也不少!)由此可见,纸在古时候是多么的珍贵了,要不当时穷人读不起书呢,书也是纸做的呀!
费了不少话,写大字和写小字到底有啥区别呢?
其实,无论是临字还是摹字,建议按照字帖原字规格写。为什么这么说呢? 按照原大来临摹,可以感受到古人写字时候手上的感觉:提、按、使转…古人的手总不会和现在有差异吧。如果你非要把古人的小字放大去写,我认为就不是“写”了,而是在“画”字!
古人盘坐在桌前写出来的字,您非要站着写,手腕和指尖的感觉大相径庭,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书法最注重的笔法,也会因写字姿势和大小的不同而背道而驰!古人的手,在生理上应该和我们的手是一样的。从生理上讲,古人写字的感觉应该和我们现在人写字的感觉也应该是差不多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想认真学书法的话(而不是刻意追求展厅效果),还是按照原大小去临帖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