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愔章草,亚于右军。”
-王僧虔《论书》
说王羲之写章草,可能有人觉得难以接受。压根没见过啊!在《晋书》本传中,有“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的记载。想必郗愔当初擅长的书体,在章草了。王羲之擅长章草书,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庾翼叹服王羲之,也在章草书方面。但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建树,是流便遒美的“新体”,东晋人喜尚的是王羲之的新体,并非章草书。
唐太宗所褒扬的王羲之书法,在书体上也有倾向性,是“新体”的行、今草、正书,而非旧体的章草。章草书在唐朝的没落,正是唐朝人取舍王书的结果之一。下面看到王羲之章草书法《豹奴帖》,拓本,六行,七十字,章草书体:
释文:羲之顿首。昨得书问,所疾尚缀缀,既不能眠食,深忧虑。悬吾情,至不能不委。(嫂故)不差,豹奴晚不归家,随彼弟向州也。前书云:至三月间到之,何能尽情忧。足下所惠,极为慰也,不谓也。
豹奴乃桓嗣小子,桓温从子。《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刘孝标注引《中兴书》曰:“嗣字恭祖,车骑将军冲子也。少有清誉,仕至扬州刺史。”
由此又使得数量本来就少的王羲之的章草书湮没难传,往往在文献上见到善章草书的记载,却很难见到实际的作品。至元朝人得儿二三行残本,便视若珍异,王羲之善章草书的观念印象顿时还原为现实,不仅仅证实了古代的记载,也使后人开了眼界。
此帖曾为《宣和书谱》著录。元朝时,此帖前二行墨迹本尚存世,其中第二行有“眠食”二字,元人题为《眠食帖》。《眠食帖》章草,诚与卫索争衡也。西溪老人书至元戊子人日王右军《眠食帖》,字数虽不多,而古意具在,观於此者,自应作贞观太平时干金之购。共看具眼,则山阴《自誓文》不孤矣。海粟冯子振。
尽管如此,今日所见摹本、刻本王书,唯有《豹奴帖》乃章草书,若仅以此而论,其价值也远在他帖之上。据文献记载,王羲之擅长草书,(包括章草、今草)、行书、正书、飞白书等体势。关于章草,《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载:
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