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远所撰《历代名画记》问世于公元九世纪中叶。北宋初年,此书开始见诸公私着录。而此前一百多年间,其存世情况付之阙如。在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1〕、欧阳修等撰《新唐书》〔2〕、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3〕、佚名撰《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4〕、郑樵撰《通志》〔5〕、王应麟撰《玉海》〔6〕、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7〕、尤袤撰《遂初堂书目》〔8〕、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9〕、陈骙等撰《中兴馆阁书目》〔10〕等书中,《历代名画记》所受到了普遍关注,并就此书引发出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历代名画记》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诸如张彦远的著述,《历代名画记》的成书问题:一是其成书年代,以及张彦远的家世、爱好与《历代名画记》写作的关系,以及张彦远的艺术实践。一是《历代名画记》研究中的悬案之一——版本问题,《名画猎精录》是否出自张彦远之手?它与《历代名画记》之间是什么关系?
《历代名画记》对宋代绘画文献影响至深,最突出的莫过于北宋郭若虚和南宋邓椿在撰述其绘画著作时都以继张彦远之作为荣。在此意义上,像有的学者借用西方人的话语方式称张彦远为‘美术史之父’,〔11〕并不为过。但是,《历代名画记》在当时的影响仅限于同类著作,这一方面是由于宋人刻书多涉于经史类著作,而书画类书籍绝少付梓,有限的传播途径限制了宋人对此书的研究,但他们所提出的重要问题,已足以导引后人的视线。
元人对《历代名画记》的认识未出宋人窠臼。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记述宋嘉定五年(一二一二年)之前历代典章制度的史学名著,他对张彦远的著述仅仅引述了《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中的部分内容。〔12〕在正史目录中敕撰的《宋史》则完全沿袭了前代《新唐书》的着录。〔13〕而《历代名画记》在同类著作中的境遇并不乐观,不过是被加以编辑节录而已〔14〕。不论公私着录,还是研究情况,元人均未超越前代,仍未激起高水平的反应。
明清时期,书籍印刷和版本目录之学空前繁荣,书画类书籍成为士人普遍阅读的读物,这些环节相互促动,使《历代名画记》的研究状况较之以前大为改观。这一时期对《历代名画记》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于刊刻传钞、校雠和研究——解答宋人提出的问题。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各种完整的《历代名画记》本子都出现于明清时期,诸如明嘉靖本、《王氏画苑》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绘事晬编》本,等等,这对于《历代名画记》的传布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当时,许多杰出的文人学者和版本目录学家庋藏《历代名画记》,如徐干学〔15〕、钱谦益〔16〕、钱曾〔17〕、莫友芝〔18〕、杨保彝〔19〕、丁丙〔20〕、李慈铭〔21〕、李盛铎〔22〕、缪荃孙,〔23〕等等,他们或着录于簿,或跋诸书叶,或手执丹铅。〔24〕有的还直接参与校订与版刻工作,像王世贞拟刻的《画苑》、毛晋所刻《津逮秘书》,尤其是毛晋精于校订,汲古阁本《历代名画记》几为《历代名画记》现存版本中流传范围最广、最为后世学者所认可的一个本子。毛晋还再次发难宋元人关于《名画猎精》与《历代名画记》之关系的讨论,其跋《历代名画记》曰:
马氏《经籍志》云:‘名画猎精六卷,唐张彦远纂。记史皇以降唐画工名姓,及论画法,并装背褫轴之式,鉴别阅玩之方。’今此书罕传,即彦远自叙,亦止云《历代名画记》,而不及其名,意大略相似耳。既读兹集,叙述画之兴废,自董卓帏囊而外,侯景煨烬之余,其加载江陵者,又投后阁舍人之一炬,能无云烟过眼之叹耶。〔25〕
盖《名画猎精录》宋时已有不同面目,《图画见闻志》卷一题作‘名画猎精录’,题署‘无名氏’撰,未记卷数,〔26〕《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二〔27〕及《通志》卷六九〔28〕所记书名同《图画见闻志》,记卷数为‘二卷’;《遂初堂书目》‘杂艺类’所记书名〔29〕亦同上述,惟阙失作者及卷数。而《郡斋读书志》所记独异,书名曰‘名画猎精’,无‘录’字,卷数为‘六卷’。〔30〕因此,宋人所见《名画猎精》至少有两种:一为二卷本《名画猎精录》,一为六卷本《名画猎精》。而《遂初堂书目》一并着录‘法书要录’、‘历代名画记’及‘名画猎精录’三书,这至少说明,尤袤所见三书并存;郭若虚也同时列举了‘名画猎精录’和‘历代名画记’,并区别其作者,尽管前者署名为‘无名氏’,但亦未排除‘无名氏’的候选人中有张彦远的可能性。毛晋所见《名画猎精》,其版本及稽核项不得而知。其毛氏持论,亦模棱两可。
至清代,则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左的声音。
四库倌臣认为,《名画猎精》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无涉。
今观是书,惟叙历代画家及其画之可传者,所谓画法、装褫、鉴别,绝不及之,则猎精当别是一书,今不复传,未可定为相似也。且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曾引是书,乃为无名氏撰,则并晁氏之说,亦未足据矣。〔31〕
此为干隆四十九年四月,四库倌臣校毕《历代名画记》所记《文津阁四库全书》卷头提要,而至《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定本时,其持论变得更为坚定:
晁公武《读书志》别载张彦远《名画猎精》六卷,记历代画工名姓,自始皇以降至唐朝,及论画法,并装褙裱轴之式,鉴别阅玩之方。毛晋刻是书跋,谓彦远自序止云《历代名画记》,不及此书,意其大略相似。考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诸家文字’,列有是书,注曰‘无名字撰’,其次序在张怀瓘《画断》之后、李嗣真《后画品录》之前,则必非张彦远之作,晁氏误也。〔32〕
四库倌臣所见当不同于晁公武、毛晋所见《名画猎精》,他们据其所见以及《图画见闻志》按时间先后所列顺序,断定《名画猎精》非彦远所作。四库倌臣所论当指其所见,若推而广论,指摘晁氏,恐未当也。
清代咸丰(一五五一至一五六一年)之后,周中孚遍游南北,搜访群书,并着《郑堂读书记》七十一卷。在此书‘历代名画记’条中,周中孚辨驳晁、郭二说,并独执卓见:
晁氏云,唐张彦远纂,记历代画工名姓,自史皇以降至唐朝,及论画法、装背褫轴之式、鉴别阅玩之方。今以其说校之,是书所谓历代画工名姓云云即卷一之第三篇,并装背褫轴之式即卷三之第四篇,鉴别阅玩之方即卷二之第五篇,论画法即各卷诸篇是也。盖其初稿曰名画猎精,后续成历代小传,另编为是记,而未及移卷一之第三篇冠于历代小传之首也。其初稿本虽不加载史志,而别自流传,晁氏因得以志之尔。至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列有名画猎精录,竟注为亡名氏。校郭氏虽在晁氏之前,然其鉴赏图画则妙矣,恐簿录之学万不及晁氏也。今则猎精录久佚,而是记独存。〔33〕
周中孚提出《名画猎精》为《名画记》之初稿本这种假说是有意义的假说,较之四库倌臣持论更具包容性,为探讨《历代名画记》的成书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清人对《名画猎精》所持两种意见在后世均引起共鸣。
《历代名画记》卷一‘叙历代能画人名’篇,曾经引起了清代硕儒的注意,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公私著述达成了共识。四库倌臣云‘三四叙古画人姓名’,析一篇为两篇,存说惟此一家,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认为——
既俱列其传于后,则第一卷内所出姓名一篇殊为繁复,疑其书初为三卷,但录画人姓名,后裒辑其事迹评论,续之于后,然未删其前之姓名一篇,故重出也。〔34〕
这与周中孚的警觉不谋而合。一说《名画猎精》为《历代名画记》之初稿,一说《历代名画记》初稿为三卷本。这些异同之处,都为后世探讨《历代名画记》的成书过程留下了得以引发的话题。
《历代名画记》的成书背景也引起了明清藏书家和学者的关注。毛晋跋《法书要录》云:
陶隐居每患无书可看,愿作主书令。晚爱楷隶,又羡典掌之人,且曰:‘得作才鬼,犹胜顽仙。’世有若人,则蕺山之扇,愈可增钱,凌云之台,无烦诫子矣。迄河东张氏三世藏法书名画,彦远又能汇其祖父所遗,成二书以记录书画之事。令陶隐居复生,不知又作何愿也。〔35〕
毛晋认为,张彦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家学渊源、收藏宏富,这些先天优势成为张彦远写作的先决条件。四库倌臣所述之旨与毛氏同,惟更加详实,首次‘以《新唐书》“世系表”、“艺文志”、“列传”与彦远自序参考’,以及《尚书故实》,考论其家世与张彦远的写作。〔36〕
明清学者对于《历代名画记》内容的论证乏善可陈。四库倌臣所述较为详备:
前三卷皆画论,一叙画之源流,二叙画之兴废,三四叙古画人姓名,五论画六法,六论画山水树石,七论传授南北时代,八论顾陆张吴用笔,九论画体工用拓写,十论名价品第,十一论鉴识收藏阅玩,十二叙自古跋尾押署,十三叙自古公私印记,十四论装褙裱轴,十五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十六论古之秘画珍图,自第四卷以下,皆画家小传,然即第一卷内所录之三百七十人。 书中征引繁富,佚文旧事,往往而存,如顾恺之论画一篇、画云台山记一篇,皆他书所不载。又古书画中褚氏书印,乃别一褚氏,非遂良之迹,可以释石刻灵飞经前有褚氏一印之疑,亦他书之所未详。即其论杜甫诗‘干惟画肉不画骨’句,亦从来注杜诗者所未引。则非但鉴别之精,其资考证者亦不少矣。〔37〕
其中肯定了张彦远对文献保存的贡献、书画鉴定的精审,尤其是资考证者,周中孚对后者亦有同感:
引据浩博,多可以资考证,惟其书虽为品评丹青而作。〔38〕
但张彦远对于史料的处理则引起四库倌臣的指摘:
然如上古河图之类,一概列之于名画,未免不伦,是亦好博之过也。〔39〕
这种批评,妥当与否,姑置不论,但毕竟是我们迄今所听到的最早试图指正张彦远此书纰缪的声音。
在清人眼中,张彦远不仅仅是一位品评丹青的行家里手,还是一位文献家、一位鉴赏家。
〔1〕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一,叶五十B;卷三,叶六九A。全书未注明版别者,均见诸‘参考文献’。
〔2〕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七,叶十一A;卷五八,叶三B;卷五九,叶十八A。
〔3〕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叶一B。
〔4〕叶德辉考证,《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二,叶七九B。
〔5〕郑樵,《通志》卷六四,第七六八页;卷六九,第八○九页。
〔6〕王应麟,《玉海》卷五七,叶十四B,叶二十三A。
〔7〕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五,第六八一页。
〔8〕尤袤,《遂初堂书目》‘杂艺类’,叶三四。
〔9〕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四,第四○八至四○九页、第四一一页。
〔10〕陈骙等,《中兴馆阁书目辑考》,赵士炜辑考,卷一,叶三八A;卷四,叶四二B。
〔11〕邵宏,《‘气韵’衍义辨——对一个审美概念的文化考察》,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广州,二○○二
年。
〔12〕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第一六一六页;卷二二九,第一八三一页。
〔13〕脱脱等,《宋史》卷二○二,叶二八A;卷二○七,叶十一B。
〔14〕盛熙明,《图画考》卷一、二、三、四、六、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八,《说郛》 九十,夏文
彦《图绘宝鉴》卷一,均从《历代名画记》前三卷中辑录部分内容。
〔15〕徐干学,《传是楼书目》子部卷之七,叶四八B。
〔16〕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子杂艺术。
〔17〕钱曾,《也是园书目》卷第六子部画录。
〔18〕莫友芝,《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九子部八艺术类书画,第三七页。
〔19〕杨保彝,《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见《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第七○六页。
〔20〕丁丙,《八千卷楼书目》卷十一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叶十七A。
〔21〕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子部艺术类,第六三五页。
〔22〕李盛铎,《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第一八五页。
〔23〕缪荃孙,《艺风楼藏书续记》卷八艺术第九,叶一至二。
〔24〕傅增湘在《藏园群书题记》中著录了清代校勘家何焯校本《历代名画记》,并录何氏识语:‘康熙丙申偶
见文端父先生手抄本,粗校之,改正一二字,乃吴南村所藏也。焯。’卷七,第六三五页。
〔25〕毛晋,《题跋》卷上,叶三。
〔26〕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诸家文字’,叶一B。
〔27〕叶德辉考证,《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二,叶七九B。
〔28〕郑樵,《通志》卷六九艺术类画目,第八○九页。
〔29〕尤袤,《遂初堂书目》‘杂艺类’,叶三四B。
〔30〕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五‘杂艺术类’,第六八一页。
〔31〕《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卷头提要。
〔32〕《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二子部艺术类,叶十一B至十二。
〔33〕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四八,叶十一。
〔34〕《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二,叶十一A
〔35〕《题跋》卷上,叶二。
〔36〕《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二子部艺术类,叶八B至九B。
〔37〕同上书。
〔38〕《郑堂读书记》卷四八,叶十一A。
〔39〕《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卷头提要。
作者简介
毕斐,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所撰《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获八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专著《历代名画记论稿》,译著《书法与古籍》等,校订《王曰申摹刻砚史手牍》,发表论文《张彦远笔下的长安画家与画迹》等。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美术文献;美术目录学;古代书史与版画;中国美术史学史。
现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