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简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作品欣赏】

在王献之的传世书法作品当中,《洛神赋》堪称是其小楷代表之作。此帖笔致浑逸,锋势灵动,结体散宕,翩若惊鸿,颇得自然洒脱之意趣,章法顾盼有致,充分显露了王献之独特的艺术风格。

《洛神赋十三行》被誉为历代小楷第一,观其用笔劲挺遒美,章法大小参差错落,爽朗多姿,典雅自然。诚如《墨林快事》所论:“笔画劲利,态致萧疏,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仔细品味《洛神赋十三行》刻本,确有一种简穆虚和、灵秀绰约之气韵扑人眉宇,字里行间给人们传递着一种潇洒流丽、劲峭峻拔的古澹讯息,使人能够有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这就无怪乎自《玉版十三行》刻本问世以来,人们研习小楷,一般都将此帖奉为圭臬,还是自有一番道理的。

【临习建议】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有以下几个特点,在临习时要加以注意:一是点画清峻丰腴,锋势备全。此帖由于字小,笔画比较细,运笔当中稍有不慎,就会破坏字的形 体之美。故用笔首重一“清”字。这个“清”就是指点画要爽朗峻利笔画清晰,起笔与收笔、点画与点画之间要务必交代到位。尽管一点微若粟米,也具有三过俯仰 向背之势。小楷点画较细,而细则易失之于薄,薄则俗弱。因此用笔尤须讲究丰“腴”,“腴”即是指浑厚饱满,丰润圆融。反之则会骨气顿失,神韵全无。二是此 帖结构宽绰,小楷结体虽与大楷相类,但却并非大字的缩小。小楷字形虽小,但要显得开阔而舒展,宽绰而有余。要给人一种“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故文征明在 《停云馆帖》中说道:“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开阔,一如大字体段。”优秀的小楷作品都具有间架宽绰、点画舒展的艺术效果,但同时必须在笔势的管领 下使整个字的结构能够浑然一体,无松散不聚之弊。王虚舟《论书膡语》曰:“作蝇头楷书,须令笔势纡余跌宕,有寻丈之势乃佳。”也就是说,书写小楷要注意字 的结构不宜过于平正,否则就会流于低俗,要贵在寓险绝于平正之中,借助点画和偏旁部首在位置与角度上的巧妙细微的变化,既使字的结构发生变化,还能够生发 笔势,以使行气更加流畅贯通。三是章法要自然,不管采取“纵有行,横有列”的形式还是“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均要力求使全篇具有萧散简远,风神洒落之 韵致。四是富有意趣,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若乏意趣,则无意境,无意境则如“经生、胥吏”之书,终落俗套,不足为贵。2 7 6 5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