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友们回想一下,会发现身边应有不少这样的朋友:自称爱书法但不临帖,爱乱写且洋洋得意。当然了,碍于情面,很多思友不去批评他,且恰好这种人一般听不进批评。
图/这样的人不少见
前段时间,有位微信朋友加了我,说我喜欢书法我喜欢自己写我感觉我写的还蛮有个性的云云。接着这位朋友还发了多张作品,说:“请您指正!”说实话,惨不忍睹。我们回复:“您先好好临帖吧!凭空写的无法点评。”
按理说,这只能算是建议,连批评都不算,没想他竟然很生气地说:“老古董,井底之蛙!写书法不就是随心吗?”后面还说了一大段理论,此处省去。给人一种类似文化流氓的感觉。
退一步而言,从简单意义上的练字,到知道临帖重要性,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认知过程,简单的练字就是自己写、抒情达意,可以理解是一种写汉字的乐趣,但如果你意识到临帖的需求和要求了,说明是对书法的又一种感悟,是上了一个台阶、甚至是对自己审美观有了新的理解。这就是“随性练字”和“临帖写书法”的前后心理的潜在差异。
图/品读书法,赏心悦目
想要很好地促成这前后心理的过度、升级,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读帖。很多人早期就是因看到别人漂亮笔迹,或见到报纸、杂志、展厅的漂亮书法,而激发了改善写字的欲望、学书法的兴趣,其实那是最原始的一种“读帖”.而阅读经典法帖,可以回归本源,找回正统的书法乐趣,且通过对比建立起更准确的审美观,因此建立起更加牢固的信心。
相信很多书法人都有这样的心理:看到好帖,手心痒痒。没错,倘若真把帖读进去了,其实是更想上手临帖了。临帖过程,是一种实践操作、是一种汲取、是一种转化。
图/临帖架简单实用,还可增添临帖乐趣
临帖实际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枯燥,深入进去,其实是很快乐的。一般我们把帖放边上比对着临写,叫对临;通篇临写,叫通临;有时看到喜欢的字单独临写,叫选临;临了很多遍后想拿开帖子背着写,叫背临;对临久了想糅合自己的想法来临,叫意临。临帖玩法这么多,还觉得累么?
谁都可以说出上百个不临帖的理由,但若想正统地学好书法,只有一条路可走:踏实临帖。不临帖写的字,不能叫书法。一切不临帖的书法创作,都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