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章法特点 :字行有自右向左,也有自左向右。
艺术特点:结体简洁,清俏劲健
金 文 商周时期
定义:古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图形文字指的是金文
艺术特点:均匀对称线条圆润富有装饰性和表现性
大盂鼎,毛公鼎,墙盘,散氏盘 虢季子白盘
石鼓文 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
石刻之祖 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刻石
艺术特点:结体方整匀称,舒展大方;
线条饱满圆润,书写笔意浓厚
古 文 是指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所用的文字
大 篆
狭义:石鼓文
广义:小篆以前所有的文字
小 篆
代表碑刻:泰山刻石,峄山刻石 ,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
艺术特点:笔画圆转流畅,结体呈纵势长方形,
左右对称均衡,结构严谨工整
玉箸篆:秦小篆 /铁线篆:唐篆
秦诏版
统一法度衡石丈尺的诏书,刻在衡器上的铜版中
秦 简
《青川木牍》:甘肃;《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南
隶 书
隶变:圆转笔画变为方折,纵势字形变为横势
中国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在东汉时期,篆、隶、真、行、草五体都已具备,
并在民间流行
西 汉
代表作(记住出土地)
孙膑兵法:山东; 居延汉简:内蒙; 武威汉简:甘肃; 鲁孝王刻石
东 汉 碑刻三大风格
一:优美整齐,秀逸端庄: 《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熹平石经》
二:古朴劲健,方整雄浑:《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
三:古朴自然潇洒,意趣盎然而浪漫多姿(摩崖): 《石门颂》、《西峡颂》、《杨淮表记》
西峡颂末尾刻有书写者仇靖,是迄今见到的最早的署有书写者姓名的碑刻石 ※
后人评价:汉隶正则 ※
秦八体与汉六体的对应:小篆→小篆;隶书→佐书;摹印→缪篆;
最早的书法理论家:蔡邕 他最著名观点:书者,散也
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东汉崔瑗《草书势》
最早探讨书法理论:萧何
章 草 隶书的快写体
艺术特点:大小均匀,字字独立,上下两字绝不连笔,章法取直行纵势
皇象《急就篇》、索靖《出师颂》
草圣:张芝 在章草基础上创造今草
汉名家代表作
蔡邕 《熹平石经》
草书:皇象《急就章》; 索靖《月仪帖》《出师颂》; 张芝《秋凉帖》《冠军帖》
汉篆:《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嵩山开母庙石阙铭》
书论:蔡邕《笔论》,《九势》、《大篆赞》、《小篆赞》、《隶书势》
许慎《说文解字》 归纳六书: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行 书
定义:行书是伴随着楷书的流行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它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楷书的直接快写体
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兰亭序
第二行书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第三行书 苏轼黄州寒食帖
钟 繇
楷书之祖(真书绝世,刚柔备焉)
代表作品、:《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调元表》
其中最能代表钟繇风格的是《力命表》※
书 圣
有两位:皇象 王羲之
皇 象
代表作《急就章》,《天发神谶碑》
索 靖
代表作《月仪帖》、《出师颂》
王羲之
定义了中国行书的审美标准
小楷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曹娥碑》
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怀仁集王书圣教序》
草书代表作有《十七帖》
王献之
又名“王大令” 一笔书
代表作楷书《洛神赋十三行》
行草《中秋帖》、《鸭头丸帖》、《十二月帖》
中秋月圆赏名帖——《中秋帖》逐字放大
三希堂
王珣 《伯远帖》 王献之《中秋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