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字需要解释一下。什么叫碑?碑本来是一个矮的石头,在什么上用呢?是坟墓前面立这么一块石头,原来是为拴绳索好把棺材放到坑里去,这个用途先不管它了。这块石头桩子上刻上字,说明这是谁的坟,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后来又扩大了,这人活着给他立个碑,因为他在这儿做过官,歌颂他这个官怎么怎么有德政,然后是又怎么样,这么一个纪念性质的碑,这上面刻着的字就是碑文。为什么在这上刻字,就是为让过路的人看明白,这是为谁立的碑。这样碑上的字尽力要写得让大家都认得,都是当时通行的大家公认的字。
在最初写这碑的人并不一定是什么名家,什么书法家什么学者,什么官,把它写清楚了,就行了。如果写出来人都不认识,那就麻烦了,就会发生误会,所以碑上的字呢,都是当时正规的字体。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爱写字,学王羲之,他就写行书字,他可能不大会写楷书字,或者他写楷书字不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写了两个碑,一个叫做《晋祠铭》,一个叫《温泉铭》,就用行书字书写。
他的儿子李治也用他这个字体给许多大臣写碑,也都是行书字体。唐朝初年,李世民父子都用行书写碑,这是用行书入碑的一个开始。武则天为她的面首(什么叫面首呢?就是她的情人吧)张昌宗立碑,说张昌宗是王子晋的灵魂脱生的,就在东山这地方把传说是王子晋的坟给挖出来了,挖出来一瞧,也不能证明是王子晋,就在那儿立了个碑,叫《升仙太子碑》。是完全用草书写的,被称为草书写碑的开端。
从这以后,抄写书,抄写文章,抄写佛经的论,都用草书来写。孙过庭的《书谱》是草书写的,慈恩宗的那个法象那些个论都是草书。虽然有这么一个时代,有这么一个风气,就影响一段时间里的字体。但是,碑还是以楷书为主要的。为什么?他要写了行书草书,就失去了广大读者认识的作用。
后来赵孟頫写楷书总带点行书味道,他不是一笔一画死猫瞪眼的那种楷书字,就是六朝的造像那种方头方脑的字。
再后来特别是清朝末年,就特别提倡写碑,这个碑就是方头方脑的字。把写碑的叫碑学。打阮元起,就是道光年间,就有这种提法了。后来像叶昌炽,像杨守敬,一直到康有为,都是讲碑字好,是至高无尚的,完美无缺的。其实碑字本身的历史也有变化。原来是楷书字,后来有行书字,有草书字,那碑字并不能纯代表六朝的那些字体。可是他们这些讲碑的,难道碑上字都是标准的吗?那么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他怎么看?《温泉铭》、《晋祠铭》又怎么看呢?所以他叫碑学,这种说法本身就不完备,逻辑就不周密。